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1627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教育传播模式n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n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n教育传播模式的建构n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n思考与讨论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1)n教育传播模式(形式上讲):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形式;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本质的 特征;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2)n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 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内容上讲)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 学方法的服务对象;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 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2、1)n科学性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与传播学理论 )n现实性来源于教育活动现实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n简明性显示传播中的主要因素,体现本质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2)n创见性教育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其更能反 映现实, 体现事物的本质关系;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 高于现实,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n可操作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步骤一)n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静态分析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 此类)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的结论) 。动态分析认为:三要素+教育信息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二)n分析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

3、与作用以 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不同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间关系的 阐述不同,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等教育学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师生关系是一种双主 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关系。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三)n按一定绘图规则绘制教育传播模式图。 实体性要素用实线矩形框,其他环节用虚 线矩形框,根据信息传播方向将各个要素 用带箭头的线连接起来。图示: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n按师生所处空间距离分:面对面传播模式、远程传播模式。n按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时间关系分:实时传播、非实时传播。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n按信息通信原理,分为:实时、非实时、单向、双向、 单工

4、、双工、单媒体、多媒体n将网络环境下教学传播模式分为:“基于课堂讲授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 、“个别辅导学习模式” 、“讨论学 习模式” 、“探索学习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n按利用的传播媒体等分为:“基于课堂讲授课堂讲授型型的多媒体教学传播模 式”、“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主题 探索 合作学习模式” 、“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媒体教学模式”、“基于利用媒体个人自主学习的教学传 播模式”。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n分类标准 根据传播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不同n分类情况 教师导学模式 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协作互动模式教师导学模式n主要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 和指

5、导(以教师为中心)。n适用范围:课堂教学、远程教学等学生自主探究模式n主要内容:学生有高度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教师间接地为学生编制教学课件,或者通过 教学媒体的程序设计来间接地控制教学过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模式n适用范围利用学校或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 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自学;利用教师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教材或网络课 程进行系统学习。协作互动模式n主要内容:主体为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媒 介为媒体或直接互动; 方式为面对面的互动 或远程互动。(多重互动)n适用范围:课堂教学、远程教学等思考与讨论n选用教育传播模式的注意事项。n实践中存在众多教育传播模式的 原因。n设计一种完美的教育传播模式的 可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