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与《棋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15637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根文学与《棋王》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寻根文学与《棋王》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寻根文学与《棋王》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寻根文学与《棋王》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寻根文学与《棋王》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根文学与《棋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文学与《棋王》(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根文学以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等为例发生背景:现代化与现代意识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 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内容:n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个方面:n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 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 阿城的棋王);n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 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 北方的河);n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 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 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 爸爸爸)n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创新意识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

2、:爸爸爸n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 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们吓坏了,直到第三 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 候,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 。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X妈 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 吗吗”也是可以的。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 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 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 ,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 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

3、”。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 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量前倾 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 能看清方向。一步步跨度很大,象在赛跑中慢慢地作最后冲线。 那把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也剪出山寨一代人,一个未来。她剪下了不少活脱脱的生命,自己身上落下的这团肉却长不成个人样。 n丙崽人生的意义就成为小

4、说中其他人物生命存在方式 和意义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丙崽的存在似乎 毫无价值,“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永远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 着硕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 一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的小老头。 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 、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 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 n种族的生命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顽强而无理性地延续着。在这里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认真地探求着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生命的关系,它们的形成,以及生存

5、的艰难过程” .n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找出造成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埋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劣根。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韩少 功的爸爸爸的寻根意识与鲁迅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启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分析丙崽的形象n爸爸爸以白痴丙崽为主体,放射性地勾勒出传统 文化哺育出的群体性格。丙崽实际上是楚文化的一个 象征物,一个活生生的群体形象的抽象符号。n作为一个非人化的可怜虫:他思维混乱、语言不清、 猥琐卑贱,只会喊“爸爸爸“和“ X妈妈“。这样一个白 痴,却被人们视若神灵,受到膜拜,这就表现了群体 性的愚昧和迷信。

6、n在经历了血与火的野蛮的械斗之后,丙崽却奇迹般地 活了下来。这就象征了愚昧和丑陋的民族根性的代代 延续。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抨击愚昧、蛮荒、冥顽不 化的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n(1)揭示出民族文化形态中迷失理性的严重 性。 n(2)批判了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和无理性生 存顽固的延续性。 “吃”的唯物论与“棋”的文化解构解读棋王的“非寻根”意义n阿城棋王n初刊于上海文学1984年7月号n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一直是与“寻根文学”互相诠释,棋王的意义依赖“寻根”的历史语境;而“寻根”的意义也通过棋王之类的作品得以建构。“寻根”既放大了棋王的意义,也遮蔽了棋王更为原本的内涵。 n一、 时代精神的

7、早期瓦解:“吃”与“下棋”的唯 物论特性n“下棋”n在王一生的身上要体现的更有可能是一种逃避 和自我隔绝。n“下棋”要摆脱的是对世事的过度关切,暂时忘 却眼下利益和前途命运。但“下棋”在王一生最 初始的心理学意义可能是一种逃避。n就从小说叙事而言,小说一开篇就写到王一生 下棋,在火车上乱哄哄的现场,王一生瞄了“ 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摆上棋盘与“我 ”对弈起来。王一生倒是很坦然,“我他妈要谁 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 的。” n王一生“下棋”似乎是自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独立人格的证明,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典范。事实上,在这种痴迷于棋局中的是对家庭的一种逃避,对父亲亡故/缺

8、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的一种逃避。 n“我当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 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 以解忧?惟有象棋。”我瞧着他说:“你有什么 忧?”他仍然不看我,“我没有什么忧,没有。 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作料儿。我们这种 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 痛快?惟有象棋。” n也是精神世界的延展。n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 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 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n就在每一个火车站知青上山下乡送行场面,都是激昂的革命现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阔天地

9、炼红心”,是那个时期青春激情燃烧岁月的基本精神面貌。 n王一生的生活态度,显然是表达了无助的平民子弟的无奈。没有背景没有门路,他除了下棋来找到自我安慰外,再也别无他法可完成自我确认。对于王一生来说,有饭吃,有棋下,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应该知足了。这种人生观,在当时知青激烈的倾轧争斗中,实在是无奈之举。 n“吃”n 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 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 很快, 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 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 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 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

10、也立刻双脚 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n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 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 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 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 ,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 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 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 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 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n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 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 咽下 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 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 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

11、点儿惨无 人道。n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气 。 n我将酱油膏和草酸冲好水,把葱末、姜末和蒜 末投进去,叫声:“吃起来!” 大家就乒乒乓乓 地盛饭,伸筷撕那蛇肉蘸料,刚入嘴嚼,纷纷 嚷鲜。 n不一刻,蛇肉吃完,只剩两副蛇骨在碗里。我又把蒸熟的茄块儿端上来,放小许蒜和盐拌了。再将锅里热水倒掉,续上新水,把蛇骨放进去熬汤。 n这里关于吃的描写有一种多元性,既有王一生 贫苦人家的穷酸吃相,又有知青点对吃的津津乐道和馋相,也有脚卵叙述的富足文人家庭高 雅的吃。阿城如此不厌其烦对吃津津乐道,明 显是在表达一种唯物论的生活观。人的生物性 (物质性)最基本的特征就反映在饮食男女上 ,当“男女”

12、受到严格的限制时,“饮食”就成为生物性存在的人的全部内容。 n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 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 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 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 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 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 口凉气。 n在80年代激动且乱哄哄的历史现场,阿城写作棋王已经尽到最大可能性去削减时代精神的投影,那就是回归平淡素朴的日常生活。小说的结尾如此写道:n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 似乎

13、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 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 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 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 识到了,即是幸,即 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 囿在其中 ,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 幕布,沉沉睡去。 n这是本真性的生活真理本身,它不再要承载更多的理念或历史意向。它不是主动的承担与召唤;而是退却和平息,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n二、知青记忆与文化寻根的替换(集体记忆的 瓦解:无父之子的个人怨恨) n从当时的文学客观语境与写作主体的可能意愿来看,棋王都是一篇标准的知青小说。事实上,绝大部分后来被归

14、结为“寻根”的小说,大都是知青小说的变种。n其一,关于“吃”的记忆。 n其二,关于“棋”或与世无争的记忆。 n其三,关于家庭出身的记忆。 n事实上,寻根群体基本上都是知青群体这一事 实,决定了寻根小说本来就是知青小说的再命 名。“知青群体”的写作,在个人记忆的经验范 围内,它表达了个人青春失落的痛苦经历。“ 知青群体”本身也不是一个整合体,并不具有 同一性。这样的“集体”在历史中是被政治化的 ,正是在对父亲的批判和反思性上,阿城改变 了伤痕文学,他写出了伤痕更为内在的政治身 份的区隔。 三、“寻根”魅力与歧义n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发表于作家1985 年第4期,郑万隆的我的根发表于上海 文学198

15、5年第5期,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 根发表于作家1985年第6期,阿城的 文化制约着人类发表于文艺报1985年7 月6日。这些文章引起热烈反响,标志“寻根文 学”形成阵势。显然,“寻根”的概念非常含混 而不明确,各自的主张莫衷一是。n 归结起来,“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这两种意思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含意,正面的即是肯定性价值,反面的即所谓民族劣根性。n“寻根文学”在80年代中期展示了中国民族生生息息的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显示了中国作家少有过的那种风格追求:n贾平凹刻画秦地文化的雄奇粗砺而显示出冷峻孤傲的气质;李杭育沉

16、迷于放浪自在的吴越文化而具有天人品性;楚地文化的奇谲瑰丽与韩少功的浪漫锐利奇怪地混合;n郑万隆乐于探寻鄂伦春人的原始人性,他那心 灵的激情与自然蛮力相交融而动人心魄;而扎 西达娃这个搭上“寻根”最后一班车、结果又落 荒而走的异族人,在西藏那隐秘的岁月里寻觅 陌生的死魂灵,他似乎在走着一条通往地狱的 永远之路n “寻根文学”最终以莫言的红高粱 (1986 年)为终结却也理所当然。 四、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n棋王的文化是时代想象的投射物,但它的 叙述文字却有真功夫,这也是它被人们津津乐 道的根本缘由。棋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 显得十分老道,所谓老道,也就是传统的笔法 做得圆熟出色,这同时意味着棋王在艺术 上是相当传统的小说。n无可否认,棋王就其字面叙述来说,也可说是“平淡简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疏离了80年代的意识形态中心。不再是与时代精神的直接契合来写作,不再是在思想解放的喧哗声中来建构历史。只是知青记忆的某种重述,这种重述颇为个人化。n阿城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