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固有免疫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11307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固有免疫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14固有免疫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14固有免疫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14固有免疫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14固有免疫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固有免疫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固有免疫幻灯片(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有免疫组织屏障体表屏障:物理、化学、生物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DC、NK、 NKT、 T、B-1、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等。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固有免疫细胞: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 物理屏障(physical barrier):组成皮肤、 黏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机械屏障作用。2. 化学屏障(chemical barrier):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其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构成了化学屏障。3. 微生物屏障(microorganism barrier)

2、:寄居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通过竞争结合上皮细胞、竞争营养物质或分泌某些杀抑菌物质,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第一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二、体内屏障由软脑膜、 脉络丛的毛 细血管壁及 包在其外的 星状胶质细 胞组成,以 保护中枢神 经系统。2. 血-胎屏障由子宫内膜的 基蜕膜及胎儿 的绒毛膜滋养 层细胞构成。 不影响母子间 营养物质交换 ,但可防止母 体的病原体及 有害物质进入 胎儿体内。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执行固有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 T细胞、 NK T细胞、B1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肥大细胞等。包括: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2. 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monocytes in blood microphages in tissues一、吞噬细胞 (Phagocytes)数量多,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70%;更新快,成人每分钟产生1x107个中性粒细胞;寿命短(2-3天)。胞浆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及杀菌蛋白等。(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具有很强的趋化及吞噬 作用,能迅速穿过血管 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 ,对病原体发挥吞噬、 杀伤及清除作用。也可 通过IgG Fc 受体和C3b 受体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作

4、用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渗 出 和 迁 移单核细胞(monocytes): 血液中,占白细胞总数的38%,停留时间短。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 ): 组织器官中。定居M:不同部位名称不同 游走M :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主要作用: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凋亡的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特性: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借此可与淋巴细胞分离。(二)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 )指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 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PRRPRR包括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包括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 型。型。膜型膜型

5、PRRPRR主要包括:1)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识别微生物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介导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 2)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 可识别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G-菌的脂多糖(LPS)和G+菌磷壁酸、磷脂酰丝氨酸等。有效地清除血循环中的细菌及衰亡的细胞。1.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PRR介导吞噬或胞吞作用为一家族分子,因其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在免疫应答的诱导和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6、,现 已发现11个成员,可分两类: 表达于细胞膜上的TLR1、2、4、5、6,主要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特定的分子结构,如G+菌的肽聚糖、磷壁酸和G-菌的鞭毛蛋白等; 表达于胞内器室如内体/吞噬溶酶体膜上的TLR3、7、8、9,主要识别胞质中病毒双/单链RNA和胞质中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CpG DNA,进而通过触发MyD88依赖或非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导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型干扰素。3)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 各种TLR及其相应配体TLR-4接受LPS刺激后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巨噬细胞表面 主要表达TLR2 和TLR4。TLR2常与TLR1 或TLR6

7、形成异 二聚体,其识 别的配体种类 较多。 TLR4主要识别 G-菌的LPS、 G+菌的磷壁酸 和热休克蛋白 60(HSP60) 。分泌型PRR: 存在于血清中,主要包括 某些急性期蛋白如甘露聚 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 应蛋白。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 属于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识别并结合G-/G+菌、酵母菌、某些病毒等表面的甘露糖;* 激活MBL补体途径,发挥调理、致炎作用。(2)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和宿 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呈现的特定分子

8、结构。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PGN)、脂 蛋白和脂肽、甘露糖、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CpG DNA、病毒 双/单链RNA和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等。为外源性危 险因子。 特征: * 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宿主正常细胞不产生;* 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由各种原因导致体内组织细胞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如 HSP、DNA和RNA也能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导致组织细 胞损伤。为内源性危险因子。1)IgG Fc 受体:以IgG为中间桥梁,Fba段与抗原结合,F

9、c段与巨噬细 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介导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2) 补体受体:以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为桥梁,氨基端与病原体结 合,羧基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3bR/C4bR结合,介导巨 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3 3)调理性受体:)调理性受体:(4 4)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MCP-1R、MIP-1/R等趋化因子受体;IFN-、M-CSF 、GM-CSF等细胞因子受体。1)氧依赖性杀菌途径 反应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ROI)系统在吞噬作用的激发下,通过呼吸爆发作用,激活细胞膜上 的还原型辅酶I、II,使分子氧活化,生成活性氧物质,

10、如超 氧阴离子、游离羟基、H2O2、单态氧等。这些活性氧物质具 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及细胞毒作用,可有效杀伤病原微生物。 反应性氮中间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 RNI )系统巨噬细胞活化后可产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在还原型辅酶II的作用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作用,产生一 氧化氮(NO)。NO对细菌及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2. 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清除、杀伤病原体:氧依赖性杀伤机制:氧化酶系统和诱导型NO合酶2)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及其作用: 酸性pH值: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堆积, pH值可降至3.44.0,酸性条件具有杀、抑菌作用。 溶菌

11、酶:在酸性条件下,破坏G菌胞壁肽聚糖而致杀菌。 防御素:由阳离子蛋白和多肽组成,可在菌胞膜脂质双层结构中形成贯穿性损伤。3)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消化和清除由溶酶体内蛋白酶、核酸酶、脂酶和磷酸酶等完成。产物:a: 大部分经胞吐作用排出胞外。b: 被加工成小分子肽段,与MHC结合,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提呈给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非氧依赖性杀伤机制:溶酶体酶和其他酶1、巨噬细胞能被炎性细胞因子吸引至炎症部位巨噬细胞通过表面的MCP1R、GMCSFR、M-CSFR和IFNR结合感染部位的相应细胞因子,增强吞噬杀伤能力而参与炎症反应。2、巨噬细胞可分泌炎性相关的CK,增强炎症反应趋化因子:MIP-

12、1/、MCP-1和IL-8,募集、活化更多的M、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CK:IL-1、TNF-、IL-6;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分泌IFN- /和一些列胞外酶如溶菌酶、胶原酶、尿激酶、弹性酶。 适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有益,严重感染时,体内产生大量促 炎细胞因子、胞外酶等,则可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病理变化。(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1、巨噬细胞被LPS或IFN和GMCSF激活后表面调理性受体非调理性受体表达增加;细胞内溶酶体数目和其他杀菌物质和酶类浓度显著增高。 2、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TNF-,诱导肿瘤或病毒感染等靶细胞发生凋亡。 3、在肿瘤特异性抗体参与下,通过AD

13、CC效应杀伤肿瘤。(3)杀伤靶细胞:(4)加工、提呈抗原:(5)免疫调节: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1、IL1:促进T、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 2、TNF-:提高CTL表面MHCI类分子、IL2R和IFN-R表达水平,促进CTL活化、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等靶细胞凋亡。 3、IL6: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诱导成熟B细胞分泌抗体;促进T细胞分化。 4、IL12和IL18:促进T细胞、NK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其杀伤活性;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5、IL10:抑制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活化;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和B7等协同刺激分子,降低抗原提呈作用,下调免

14、疫应答。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4、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5、免疫调节作用总结 :(一)NK细胞概述:1、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或胸腺的微环境。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2、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3、无需抗原预先激活即可杀伤肿瘤及病毒感染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组织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4、还可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5、人NK细胞的特定标志:TCR-、 mIg-、CD56、CD16的淋巴样细胞。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二)NK细

15、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Fas与FasL途径3、TNF-与TNFR-I途径4、ADCC1、释放穿孔素NK cell1、颗粒酶进入靶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凋亡NK cell2、Fas与FasL途径 3、TNF-与TNFR-I途径1、识别HLA I类分子的NK细胞受体(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根据胞膜外Ig样结构域的数目分为KIR2D和KIR3D两个亚类 。在两个亚类中,其中胞浆区较长、直接带有ITIM基序的称 为抑制性受体KIR2DL和KIR3DL;另一部分胞浆区较短、无 信号转导功能,而是借助带

16、正电荷的赖氨酸与带有ITAM基序 的DAP-12同源二聚体分子非共价键结合,构成活化性受体, 即KIR2DS和KIR3DS。配体:经典 HLA-I类分子。(三)NK细胞活性的调节(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KLR)由II型膜分子CD94和NKG2家族不同成员通过二硫键共价结合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CD94与NKG2A组成的是抑制性受体,CD94与NKG2C组成的是活化性受体。配体:HLA-E与经典 HLA-I类分子信号肽复合物。(1) NKG2D :主要表达于NK细胞和T 细胞表面,胞浆区与含有ITAM 基序的DAP-10同源二聚体非共价结合,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 功能。NKG2D识别的配体是 MHC I类相关的A/B分子,即 MICA和MICB,主要表达于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胃癌 和肺癌等上皮肿瘤细胞表面, 在正常细胞表面缺失。 2、识别非HLAI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