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171032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课件: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散文类型 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 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含状 物散文) 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 情感的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 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 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 、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 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 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 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 、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 2、寻找“文眼”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 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 作意图的关键词

2、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 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 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 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 “文眼 ”,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 ,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 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 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 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 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 ,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 会概

3、括。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 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 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 其作用等。 5、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 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 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 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 的抽象含义。理解 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4、观 点态度 三、阅读鉴赏散文考点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理解)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 放型)。(评价)四、题型和答题模式(一)词语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 词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 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 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 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 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 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答题模式】表面义和深层义【课堂训练】阅读方令孺的在

5、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 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 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 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 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 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 答案: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答题规范用语: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6、。.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 ,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 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 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 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 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答题模式】 (三)、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 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个词(句子)为什么不换成另一个词 (句子)?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

7、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 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 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 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 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 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 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 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 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 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 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 “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

8、征。结构类(层次、脉络、线索,即思路)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 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 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 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 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 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 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 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 系,表达了父亲

9、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 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 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 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

10、感染力。可以 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 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 ,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 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 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增

11、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 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 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 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 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 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 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 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 、强化作用。

12、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 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 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 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 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 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 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 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 神圣的

13、情操。(节选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 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 ,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 鞭策作用。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 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 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 铺垫蓄势;详

14、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 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 ,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 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 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 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答案为: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 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 己走乡间夜路的经

15、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 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 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 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 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 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 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2)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 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 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15题: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说明万物生 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 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 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题:(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