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169053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27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指导方法0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全国卷选择题的特点是:单点突破、深挖内涵;设问灵活,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层次高,重视新情境下历史迁移思维的应用能力。全国卷选择题依据其特点可划分为三类:揭示本质型、因果判断型和比较型。通晓这三类题型的解题技法,有利于考场快速精准解题。一、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三大题型一、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三大题型题型(一) 揭示本质型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 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或实质)。事物的 本质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 掌握本质。近三年高考对这类选择题考查的分析如下: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小计计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3

2、68756合计计91511解题方法概括历史事件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 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求答项中的“表明 ”“体现”“反映”“说明”等关键词。“说明” 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表明”含有求答历史现象 本质之意。“反映”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 ”多用于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 题目。典题示例( 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 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 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 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

3、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 选C 材料的主体是东南沿海地区的 民间崇拜得到了朝廷认可。能得到朝廷的认可足以 说明其影响力之大,这种影响力根源于当地社会经 济的发展。题型(二) 因果判断型选择题这类题型的特点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 和结果。其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 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 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背景是”等。另一种是题干 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 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近三年高考对这类选择题考查的分析如下: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小计计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4、 全国卷 全国卷 432333合计计756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选择题时需掌握如下三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区别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 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典题示例 (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 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 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 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 选

5、C 题干所述内容是“果”,要求 我们去寻“因”。在“家国同构”的古代政治中, “宗庙”“社稷”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宗亲,两汉时 期外戚得以参与朝政,其原因即可明确。题型(三) 比较型选择题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 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 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这种类型的试题一 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共同点的,可称 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 可称为“识异型”。近三年高考对这类选择题考查的分析如下: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小计计全国卷 全国卷

6、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323243合计计557解题方法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 是让“识异”;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 的角度;分析比较项,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进行肯定或排除;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典题示例 (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 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 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 选B 本题题意是“求同”。新经济政 策的一

7、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据此判断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 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 的关系问题。 (一)高考历史第40题增分指导纵研近几年的全国卷第40题,其命题形式是有 规律可寻的。依据其设问类型,大致可分为“概括 类”“比较类”和“启示类”三种类型。类型不同 ,答题模式不尽相同,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备考经 验,现将这三种类型的答题模板建构如下:二、全国卷历史材料题的二大题型二、全国卷历史材料题的二大题型材料 信息材料分层层把握层层意概括归纳归纳第一层层第二层层第三层层教材 所学凡是设问设问 中要

8、求“依据材料并结结合所学”的, 除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归纳 的要点外,还还要检检索教材中的 相关知识识点,以免造成答题题要点的缺失1概括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说明 正确分层是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的关键一环; 两个层意表达同一个要点时,要进行合并归纳。2比较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比较类主观题的解题关键是定准比较对象(即 跟谁比)和比较角度(即比什么,是“求同”还是“ 寻异”)。与谁谁比 比什么 比较对较对 象甲比较对较对 象乙归纳归纳 异同材料信息 教材所学 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概括连词连词 成文看准是依据 某一个材料 或是多个材 料,是否还还 要结结合所学 知识识提取材料的 主干信息并 明确材料的 中心思想由其中

9、心思 想进进一步上 升高度,概 括提炼炼出答 题题的中心 语语、关键词键词 句围绕围绕 中心语语 ,按照逻辑逻辑 关系,将关 键词键词 句连词连词 成文,做到 严谨严谨 表达, 句顺顺意畅畅3启示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典题示例 (2011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 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 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 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 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 ,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 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

10、调“唯才是举”,功 、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 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 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 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 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 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 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 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 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11、善”是获 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 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题题干分解思维维定向根据材料一、二并结结合所学知识识结结合型概括“德”“才”观观的变变化并简简析其原因概括类题类题 目高分建模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 (本设问为概括类题目,套用概括类答题模板)材料分层层把握层层意概括归纳归纳从变变化中可以看 出在官吏的选选拔 和任用中非常注 重“德”的作用 ,结结合所学可知 是因为为从西汉汉以 来,儒家思想对对 制度建设设的影响 日益深入;不同 时时期的标标准不一 样样,说说明具体历历 史背景

12、影响人才 选选拔的标标准;几 乎每个时时期都关 注了官员员的“才 能”,这这是为为建 设设高素质质的官吏 队队伍。材 料 一第层层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则,建 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第层层功与能为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第层层官吏个人品行对对于引导导、教化百姓 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视第层层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第层层强调调“唯才是举举”第层层选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材料二唐朝 时时期将品德与任职态职态 度作为为考察官员员最 重要的内容答案 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 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 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 时强调德行优先

13、,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 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 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 吏队伍。 (二)高考历史第41题专项解码全国卷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试题命制与学术 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注重能力立意和素 养立意,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试题不断创 新,年年“变脸”,成为全国卷一道靓丽的风景。 题目常变,考生畏难,第41题名副其实地担当起高 考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为破译41题的高考 密码,笔者将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依据其考查内容 置于相应单元后进行专项讲解,探讨第41题的设题 主旨和解题思路,从思维角度帮助学生梳理答题步 骤,总结答题模板,从而消除学生对第41题的神秘 感、恐惧感,考场上做到遇生不惧怕,解题有办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