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680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1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 1 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时进日前就乡贤文化的人文道德价值向记者进行了深入阐述。首先,如何理解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谈乡贤文化要回答的第一

2、个问题是: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以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在古代,这个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第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蕴含着怎样的人文道德力量?浙东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到甬上以后,花了很大

3、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知识,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的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应该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但如果将其

4、放到昊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江南之地域与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最后,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贤文化这种人文道德力量还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彼生于斯,学于斯,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就是说,乡贤与自已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

5、仰慕、效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吉光片羽亦当珍惜。(选自 2014 年 8 月光明网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有改动)1. 下列关于“乡贤“ 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 A 具有为地方所推祟的品学,在乡邑中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死后能人乡贤祠,受春秋致祭的乡邑中人便可称为乡贤。B 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C 乡贤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在赞誉

6、乡贤文化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它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D 文献、文物、庙祠等故物是乡贤存在过的实证,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B 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和道德高度,便是乡贤文化所蕴含的人文道德力量。C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虽然影响较大但都带有乡贤文化的烙印。D “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足见乡贤道德精神的影响

7、力。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乡贤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包括要重视乡贤文化并把乡贤文化看作是当今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B 乡贤的道德精祷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就有可能产生感召力,影响一方文化。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的话便印证了这一点。C 乡贤文化是一种人文道德力量,要想使其影响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就应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挥其传播影响作用。D 乡贤文化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文道德力量,以文物、文献等形式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47 题。 (19 分)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 汉 。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里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阉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阁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日:“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如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日:“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日: “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

9、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日: “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胥忘其身者也。 ”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日:“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

10、息长大,为之娶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3 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注】千里:干练。钟元常:钟繇,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人,才思敏捷,累迁为相国,工书法。瓠壶:葫芦。先主:刘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若蒙侥幸得全首领首领:脑袋B 深悔不能阳愚阳:假装C 闽遂趑趄不宾宾:宾主D 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息:子5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B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

11、母如母C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D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张裔博览群书,别人对他的评价很高。从他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位贤德的人才,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孙权和他交谈后都面露器重之色。B 张裔自从到东吴,几年来一直流放隐居,孙权并不知道他这个人,故此准许了邓芝的请求放还丁张裔。在张裔走后,孙权才最终悔悟,派人追留张裔,但是已经来不及。C 诸葛亮识张裔之才,并委之重任。张裔尽心尽妄,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爱戴,最终也像

12、诸葛亮一样,劳心劳力,疲倦而死。D 张裔是个大善人,将好友杨恭的孤儿视如己出,竭尽全力将他抚养长大,助他成家立业;在家族内外,他扶弱济困,十分讲义气。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5 分)译文: _ (2) 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胥忘其身者也。(5 分)译文: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注】华:白发。已:停止。就:接近,将要。

13、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8.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6 分)答:。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 分)答:。4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句与出师表中“”两句意思一致。(2)桃花源记中直接点明世外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高兴满足的情态的句子是:(3)马说中表现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 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

14、(4) 题。 (25 分)文化大史张大千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中国” ,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他与西方美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一次重要的接触。1956年 7 月 27 日,张大千来到法国的烧陶名城瓦拉里斯镇观看陶器展览会。毕加索也来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张大千目睹了万众欢呼毕加索的热烈场面。第二天,即7 月 28 日上午11 时 30 分,张大千夫妇和翻译受毕加索邀请,来到他在乡下的别墅加利福尼亚宫。这是两个气质、思维

15、、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毕加索的启蒙老师是他当图画老师的父亲。在艺术道路上,张大千师承中国传统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独领风骚;毕加索也是如此,在广泛接触各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革新,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张大千的艺术主张是:“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刭超物的天趣,才算是艺术”;毕加索则主张作画应“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相似之处。”张大千和毕加索都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享誉世界。在生活经历上,两个人也有绝妙的相似。张大千一生将近一半的岁月寓居海外,但始终怀念祖国,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毕加索一生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一直保持着西班牙的芷狺习惯和气质,他拒绝了所有要他放弃祖国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建议。毕加索请张大千来到画室,参观他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拼贴画。毕加索还拿来他的1 百多幅用毛笔水墨仿齐白石风格画的花鸟虫鱼作品。张大千很惊讶,他很感慨这样一个已处于艺术顶峰的巨匠大师,仍在细心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巴黎,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张大千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