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652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0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 I 卷(选择题,共5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B 分封制度走向了

2、崩溃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D 实现了“大一统”局面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4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5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

3、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 “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得到全面传承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了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6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2 7 吕氏春秋载: “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土地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

4、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B 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8西汉初期, 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 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C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9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 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 石,根本无600 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

5、乘。上述材料表明在当时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10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11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 “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3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

6、草市”12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B “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13东汉章帝初年, “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 赦免 ) 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14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

7、中,他教育子孙: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1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 前世、今世、来世) 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 冥祥记、 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A儒教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4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

8、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17唐初, 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 “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 禁婚令违背律典1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

9、地方控制19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20公元 622661 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 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 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 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 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5 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21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

10、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的兴衰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C统治者个人喜好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2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2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

11、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24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2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

12、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 ” 。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调整影响政治生态6 26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2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

13、轿者” ,不仅要“杖六十” ,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28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29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

14、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这表明宋代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30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 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交子的普遍应用B商业型都市兴起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D宋词成为科举内容31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7 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3

15、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33 元史载:“若元 ( 元朝 ) ,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表明元朝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35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