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64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南师大附中 2013-201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时量: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圮(p) 骨髓(su) 落蕊(ru) 阙秦利晋(qu) B.玉玦(qu) 咎言(ji) 籼米(xin) 长歌当哭(dn) C.蓊郁(wn) 嬉戏(x) 浸渍(z) 雨雪霏霏(y) D.激湍(tun) 冶游(y) 镣铐(lio) 义愤填膺(y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 谍血 酣畅 婆娑起舞 B.忸怩 笙箫 谄媚 急不遐择 C.瞥见 樊笼 弥望 不言而喻 D.稗

2、益 勖勉 枕藉 方枘圆凿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此次马航班机搜救行动,说明了近年来我军不断加强的远海演练卓有成效,但也反映出 我国高性能的海空巡逻力量存在不足。 B.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各自的领域一直都安然无恙,尽管阅读有日益电子化的趋势,但 自有优势的纸质书刊阅读,仍难被取代。 C.开放的社会需要繁荣的文艺,也需要众多有志者投身艺术行业。只是,成功需要天赋和 汗水,艺考绝非成名暴富的终南捷径。 D.电视评论犀利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外化,主持人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有可能将见 解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与会专

3、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减少吸烟危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 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操作等方面有优势的单位,应承担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 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为“护联网” ,一方面可由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网页,另一方面要培 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 ”这话只 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4、创始人。他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B.对联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在对联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 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C.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神话传 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D.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 19 世纪伟大的古典主义文学家,他创作了诗集惩罚集 、大型史诗历代传说及小说悲惨世界等。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2真正的科学

5、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 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 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A. B. C. D. 二、填空题(每句两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 7.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1) ,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惨象, ;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仰观宇宙

6、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三、阅读题(共 4 个语段,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5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810 题。(共 9 分)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 “伦” “理”二字早在尚书 诗经 易经等经典中出现。 “伦理”二字合 用,则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至于“敬” ,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

7、”显 示的则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伦理”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 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 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 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 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 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

8、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 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 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 的向往,对“慎独” “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对与人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 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 理想人格、安身立命之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

9、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 其首畏是“畏天命” ,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3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 才崇奉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之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 敬畏感却开始缺失,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 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

10、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 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正是 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 ,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 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 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 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 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

11、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 必要。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8.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C.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 “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 9.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或者这样, 人类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B.敬畏伦理警示

12、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之本, 它对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开始缺失,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 逐渐弱化,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 主体性加以限制,这有助于心灵的净化。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当有所为, 有所不为。 B.敬畏感不是生来就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 的人性情感。 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13、,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一定的 约束和规范。 D.培育仁爱心,加强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使公民人格完善,以此构 建和谐社会。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照要求完成 1112 题。(共 9 分) 书边事 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4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注】唐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自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 河湟地降唐,边塞出现和平局面。 1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 分)1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

14、简要分析。(5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共 21 分)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 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 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1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 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 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 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选自战国策燕策)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