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763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 2015 年春高二下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共 6 题 每题 9 分 共 5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

2、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

3、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2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

4、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

5、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3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

7、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

8、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答案】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项,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 3 段“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9、,可知并不是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根据第三段可知“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根据第六段“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 ,可知“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以偏概全。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石榴川端康成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妈妈,石

10、榴。”纪美子呼喊母亲。“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 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

11、竿摘取石榴。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 10 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5“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

12、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13、“我不要,太脏了。”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

14、不觉吓了一跳。”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6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

15、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深刻哲思。 C.虽然“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无语,但那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彼此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

16、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5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CE5纯情与娇羞。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 , “脸颊发热”这种极为简单而自然的描写,却充分地展现了纪美子的纯情与娇羞。深爱恋人,渴望幸福。启吉走了以后, “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这表现出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6 【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爱情。理由:阿启来时,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7包上” ,表现了纪美子非常渴望见到与自己相爱的人。当纪美子与启吉的目光相遇时,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这说明纪美子见到启吉后感到紧张、兴奋,并且有点儿害羞。启吉走了以后, “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这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理由:纪美子一家生活在孤寂的环境中,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