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60608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走近新课程(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问题一:关于新课程 ,你了解哪些内容 ?问题二:你将要成为 中学或小学教师, 你对自己接受的中 小学教育有哪些印 象?哪些方面需要 改进?半个世纪来我国课堂教学基本程序 铺垫强力度(3分钟) 导入高速度(2分钟) 讲授大密度(15分钟) 巩固多角度(10分钟) 作业重效度(8分钟) 小结(2分钟)训练在学生尚未经历知 识获取的过程、未搞知 识的清来龙去脉的情况 下,急忙忙地把他们推 入茫茫题海,以期“熟能 生巧”,应付考试。更多资源 一.课程改革 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对 教育的要求 科学和技术已经不可避免地 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交 流方式以及我们审视世界的 角度。不变的唯有学

2、校的教育? 很多人都在尽力挣扎着以赶 上快速发展的科技。 我们的孩子不能无备而战。 他们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才能在一个变化日趋迅猛、 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中成为 一个合格的公民、职工和家 庭成员 。需要准备什么呢?可准备些什么呢?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了人的发展 教育为人的四十岁作准备 所谓的准备所谓的准备:从幼儿园开始,孩 子就必须学习如何辨证地思维、 如何将凌乱的信息准确地组合起 来、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 们还需要新技术,如:计算机的 使用、使用多种媒体进行交流的 能力、对构成现代社会基石的科 学技术的掌握等。 他们还需要 有英语基本能力。3.学习理论、教学 理论的进展“我们所知道的

3、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古代 教育学 心理学 信息论 认识论知识 智慧知识 技能、能力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知识 主观冗余明确知识 默会知识知识的冰山模型明确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 识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 、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 (批判性)默会知识 (怎么想、怎么做) 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 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M.Polanyi(1956):“ 缄默的认识”,实践技能很难诉诸文字, 科学创造根源于默会的力量。 OECD(经合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重点强调默会知识在新经济时代 的特别重

4、要意义。知识传递与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重建学习与教学的概念)明确知识明确知识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内化外显言传意会言传:书本知识,听讲为主意会:实践经验,在做中学内化: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外显:默会知识逐步清晰化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镘头的故事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直接被告知的。体现这种思想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 皆是,只要你善于发现。(你的思想和观 念左右着你的发现)如浙江教育出版社 科学教材中关于“地球的形状”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科学教材中关 于“认识地球的形状”介绍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几种假设(沿着历 史的足迹 孩子们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否类

5、似于人类的童年呢?)人们“船只离岸远去船身比桅杆先 消失”的生活经验(提出怀疑)活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 比(参与、体验)呈现从人造卫星上拍下的地球照片 (现代科技测量得知的地球形状充分证明) 目的:让学生建构性地获得知识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实现的在此思想指导下,若教材(如老教材)这 方面思想体现 不多,可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再创造。二.课程改革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本次与以往历次课程 改革的最大区别 (1)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 (2)反映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 化。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 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 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 1 课程功能(目标

6、)一维 三维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展示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如 数学强调“问题情景建立模型 解释运用”,避免“去头掐尾烧 中段”。2 课程结构综合性学科本位 弹性多样性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 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 样性; 3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联系生活、社会、科技偏重书本 关注兴趣经验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 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的联系。 4 课程实施接受学习 主动参与死记硬背 乐于探究 机

7、械训练 勤于动手 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 、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 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例:数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 生熟悉的、喜闻乐风的生活情境,或 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 周围的事物,发 现数学问题,培养数 学问题意识。组织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 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 、去体会,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数 学模型。有的版本的数学教材没有一道 例题,只有数学情境,已改变了由 老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再 大量解题的模式。有的学校在教

8、学改革过程中提出“先学 后做”,例题严格区别于习题吗?5 课程评价选拔与甄别 发展性鼓励性评价 筛子 泵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 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 、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 过程的评价体系。 6 课程管理集中 三级管理 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 程适应性。 三.课程改革我们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的心态 进入课改实验课程实验的目标 验证课程设置及学科标准的合理性、 可行性 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和适用 性 探索课程管理体制的运作规范等等 把自上而下的课改实验与自下 而上的研究结合起来 实验区,很重要

9、的功能是要在新的 课程改革中先走一步,作为排头兵 ,把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遇到 的困难找出来、找准,就这些问题 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部分的 办法。 引自北师大副校长董奇2002年11月在全 国新课程实施中教学与评价研讨会上的讲话 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不是来自专家或者图书 馆,而是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校长和教师 。 课程改革具有探索性,这对我们的专家和 教师都有很大的难度。专家也许看的材料 比较多,但是在了解一线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教育难度方面,就比你们差很多了。 你 们和任何大学的专家是平等的,你们也是 专家,从这个意义上,大家应该更多创造 性地研究,创造一些新的经验。 形怪状 董奇 求真求实,

10、在教育情景中,在真实 的课堂上研究 提倡搞研究课、实验课,避免上成 示范课、表演课2 正确认识教科 书的作用课程改革不只是教材的变 更,而是一场革命性的教 育变革未来的课堂上,知识由三方面组成 教科书及教参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之一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3 实行教师角色 的转换 4.客观看待考试 的作用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吗? 考试改革,解决课程改革中所有问题的灵 丹妙药? 考试改革,阻挡课程改革的拦路虎? 考试改革不等同于评价改革。 学生发展的很多方面无法通过考试 的方法加以考查。目前的考试技术 主要还是用来考核学生发展的结果 ,忽略了其发

11、展的过程。考试技术有限性与教育追求无限性 的矛盾 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种被异化了的考 试文化 刘老师之教学生涯 实话实说1999年6月13日 说的是一个叫刘平的新教师两年的工作经历。 开始第一学期,教初一语文。 这样培养写作能力:台上放个实物,让学生说出 这是什么,它怎么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内容都 说出来,通过你的语言逻辑力,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次摆地球仪,有的说,他想到了,我们的祖 国在这个地球上,像一个大公鸡,昂立东方;有 的说就是一个地球仪。说得多的与少的差别很大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联想能力。(直观法)教标点符号,用形象 化的方法;教造字方式,要学生理解其中味,

12、什 么叫会意字。出期刊,把学生的习作登上去。 然而,期末考班级名次排在68个班的学区 里排在第四十三名挺后面的。人家一学期 奖金拿一千百多,他却只得到四百。 下学期,学校里调整了一下,原二个班语 文,现一个班语文,两个班政治。他教语 文采用传统的方法:背书、记生字生词、 做练习。教政治方法更绝。先把试卷发下 ,生看了以后回家看书,第二天上课后考 试。考85分以下的回去统统给抄3到5遍。 三天后再把同样的卷了发给这些抄了的同 学考,一直考到每人都能达到90分为至。 十套八套下来,结果期末考成绩排在学区 第一名。语文排在第十名。奖金从四百多 变成一千多。 目前的考试形式和内容都在 改革中 急需在课改实验中建立发展 性评价体系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会即时 实现,须经持久不懈的努 力。 讨论:参加教育工作伊始,恰 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该 怎么办? 如何适应新的学校环境? 如何向老教师学习?你应向他 们学习什么? 你有怎样的教育理想?打算如 何实现你的教育理想?你将如 何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你打算在三五年后成为怎 样的教师?更多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室内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