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5987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卷第卷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联系具有普遍性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2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 18 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 “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5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

3、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之所以要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从哲学上讲是因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正确的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7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

4、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8西部大开发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9近年来,有人提出要“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说明中国” ,因为“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也有人反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西方“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去向外人说明中国?难道我们不可以用中国的方式和语言展现中国?形成上述不同的看法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B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0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11对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

6、系12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A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

7、唯物主义1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 “物是观念的集合”16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4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17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 B C D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8、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19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是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20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21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这

9、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22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一观点5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23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 BC D24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10、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25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D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26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27席勒说:“

11、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28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6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 B C D29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 4 000 米

12、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 BC D30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 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

13、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第卷1辨析:实践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主观的,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12 分)2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

14、料?(16 分)3北京中医院有位老大夫,擅长治疗肝病,慕名前往求医的人很多。科技人员根据这位老中医几十年诊病的经验和所开的处方,把肝病分为 8 个主型、36 个亚型,并结合各种病人7的具体情况,输入电脑,从而可开出 2 亿多种不同的处方,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1)电脑为何可以给人诊病开处方?(6 分)(2)电脑能否代替人脑产生意识?(6 分)高二政治期中试卷答案15:CBADC 610:BDBDC 11-15: ABCBB 16-20: BDBBC82125:CDBBC 2630:CCACB1.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

15、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题中认为“实践是客观的”有一定的合理性。(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认识范畴。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不能说“真理是主观的” 。 (3)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标准大讨论,明确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