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5867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吉林省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安图一中 2014-2015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命题人:李桂玲一、选择题(每个 2 分,共 50 分)1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D. 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答案】D 【解析】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ABC 都符合梭伦改革 的内容。D 不对,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因此符合题意。2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

2、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 )A公平公正 B劫富济贫 C倾向权贵 D崇尚峻法 【答案】A 【解析】考点:梭伦改革的特点。梭伦改革具有折中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 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体现了公平公 正的原则,故选 A。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 “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考点:商鞅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中 的关键信息 “ 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

3、。从时间来看, 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 B、C、D 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 B、C、D 项;从结果来看,商鞅 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 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 A 项 正确,B、C、D 项错误。 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 建立县制 【答案】D 【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 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加

4、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 D 建立县制符合题意和史实, A 废井田,开阡陌属于经济举措,B 奖励军功是军事改革,C 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废除旧 制度而不是建立新制度的开始或萌芽,故答案选 D。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宗旨是富国强兵 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A. B C D 【答案】C2【解析】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强调严刑峻法,强化君主权力,主张改革,这些都体 现了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因此不符合题意,是商鞅变法的特点。6.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

5、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答案】C 【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 者如拓跋圭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考点: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 惯,进一步学 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

6、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 他雷厉风行地推 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 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8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 ) A严格“恩荫”做官 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 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 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D【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始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改革科举开始内容,培养治国之才,因此 D 项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 D。9.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7、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D 【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材料中“役人人用募”, 即募役法10.下列关于德国宗教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教皇阻挠德国的统一 B发起人是马丁路德C德国各诸侯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答案】A 【解析】考点: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即直接原因是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因此 A 项错误, BCD 符合史实。 故选 A。1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

8、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解析】考点:宗教改革。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 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3要求。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 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 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12.16 世纪初主张“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

9、第三者”的宗教改革家是( ) A培根 B马丁路德 C卢梭 D哥白尼 【答案】B 【解析】考点:考察近代西方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 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该人物是马丁路德。故最佳答案为 B。 13.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答案】B 【解析】考点:孝文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商鞅变 法使秦国由奴隶制国家变成了封建国家,所以这个改革是改变了社会性质的。王安石变法 是封建王朝的中兴的改革,改革同时也是失败的,故这个改革并没有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 B 项。14有人

10、说“阿里是埃及的秦始皇”。其主要依据是有 ( )实现了国家统一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治残暴 遏制外来侵略A B C D 【答案】C 【解析】考点:阿里改革的评价。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 和中国的秦始皇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统治都很残暴, 符合题意;“遏制外来侵略”并不符合秦始皇,故排除。15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阿里改革使埃及的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考点:阿里改革的后果。

1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 历史结论的能力。阿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因此他不可能解除地 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故选 B。1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4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答案】C 【解析】考点: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难度较低,A、B、D 三项都是改革酝酿的方式和具体办法,能够体现出改革酝酿缓慢而谨 慎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C。17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A 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 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C 加强军事实力 D 使

12、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考点: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废除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 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的。亚历山大 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8. 改革后 18611863 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答案】A 【解析】考点:农奴制改革的结果。农民暴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生,结合时间信息:改 革后 18611863 年间,分析可知农奴

13、制改革并没有解决阶级矛盾问题,依然是尖锐的,A 项正确;B 项“没有丝毫改变”说法错误;C 项“没有取得成效”说法是错误的;D 项“革命积 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A 项。19. 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答案】C 【解析】考点:日本明治维新。注意题干“外部因素”,ABD 都属于内部因素、主观因素; C 符合题意。20.“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14、(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推行“置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C 【解析】考点:明治维新的措施。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 干中“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的信息 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强调的是兴办近代工业,故 C 项正确;ABD 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2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A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答案】D 【解析】考点: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或外部条件:日本有相 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5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 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ABC 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 功的主观原因或内部条件,因此选 D。22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比,其相同的历史条件是(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借鉴别国受辱教训C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 D当权者腐朽与无能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