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后四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4324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美术史》后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美术史》后四章(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第一节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第二节 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第三节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是位画路极其宽广、手法极为多样的大师,不管对象是风景 、静物,还是肖像、动物,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尽微致 广,达到画品渊懿、精卓宏丽的祟高境界。抬然自得的,满腔悲愤的,一扫积郁的,静 温幽深的,无不气魄雄伟,刻画精到,使后世画家大受 神益。 19世纪30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 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到 逃离闹市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巴黎保持着接触,了解世界美术的动 向。面对法国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更彻底地驱逐了意大利风

2、景,这 就是影响巨大的巴比松画派。其主将卢梭(Rousseau,1812 1867)画风沉郁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绘出蜿蜒扭曲、疤痕累累的6L枝,遮天 蔽日的密叶;遭雷击断的老干,形象的丰富含情令人叹为观止。出色地刻画了阳光下的草地和在浓重树影中嚼草饮水 的牛群,生趣盎然,美不胜收。他对于空气感和光的探索,对 同一景致在不同时刻的气氛变化所作的研究,更为印象派的出 现开辟了道路。当然,对印象派影响最大的巴比松画家首先还 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1817一1878)。他的、则更像一首梦幻曲,婀娜多姿的巨 树舒展开臂膀,带着朦胧的树冠,伸向天官。湖泊、草地都被蒙上了一层轻 纱,暗

3、部突破了传统的沥青色,发出神秘而透明的紫灰振响。柯罗曾把自己的画分为两类,一类是送往沙龙展出并获得巨大声誉的作品 ,如;一类是不出示于人的悦己之作,如、,、。它们虽是小幅 ,却逸笔纵横,言简意赅,忠实于自己的眼睛,自然而然地色彩的明亮单 纯和阳光的效果都不让后来的印象派。柯罗作画不选地方,常常坐在大路 的正中写生。越是平凡的景致,越能使他施展才能。即使面对最繁琐的风 景,他也能从容不迫地简化和提炼,发掘出和固定下它的隐艳馥郁。柯罗 卓绝千古的风景有时使人忘记了他同时也是肖像画大师,他的 、都以毫无雕琢的美和更现代的笔法,代表着该 世纪艺术的精华。米勒(Millet,18141875)出身农民家

4、庭,虽然在巴黎 已经以画棵女闻名,但巴比松的田间劳动者使他看到自己多年梦想的升华 。于是,他携全家来到这里定居,使一幅幅平凡的农村生活场面放出奇光 异彩。1848年,(簸谷者作为他一系列作品的第一幅,在沙龙展出,立即 引起轰动。它实现了许多画家长期的求索,也被憎恨这种艺术的人说成是 “夸大事实”。扶锄者是位从清晨起便在贫瘠土地上奋力劳作的农民 ,他想直直腰,喘息一下。从他扶着锄柄的双臂,脸上的汗水和张开的嘴 ,可以看到他疲劳的程度。人民的所思所想。(唐吉河德更是只用富有 雕塑感的寥寥数笔,绘出一个瘦骨伶仃的身影,连五官都省略掉了,但却 使这位令人怜悯的英雄呼之欲出有的评论指责这种充满同情的真实

5、描绘“不是绘画,而是宣言”。对此,米 勒气愤地写道:“这么说,连我们看到凭额上汗水养活自己的人时就会产 生的想法都不允许有了!”事实上,米勒艺术的深刻社会意义恰恰在于史诗 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就以为例,三位穿着粗布衫裙和沉重木 鞋的农妇费力地弯着腰,在收割过的田里寻找遗落的一点点麦穗。画家没 有作任何美化,我们甚至看不清她们垂向地面的脸,但是,劳动的神圣, 要土地献出粮食的精神,已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正是由于它使公众首 次惊奇地发现平凡劳动的伟大,所以才“在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似乎 有造反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 般的人物出现在森林尽头的旷野上,就是

6、这种构图的典型。在大 批农民拥入工业化城市之时,一位终日与羊为伍的姑娘像雕像一样默默地 站着,她那迷茫的目光是在幢保,还是在张悯?遥远的地平线,明朗的天边 ,把她的希望和我们的思想一起带向了远方。现已证明,米勒的是 世界上最普及的艺术作品。在苍茫暮色中,随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垂首祈祷 的农民夫妇引起过人们多少感触和联想!他们是在庆贺婴儿的诞生?祝愿婚 姻的幸福?还是为死去的亲人默哀?或者是否可以说,那不绝的余音包含了 整个社会和人生?米勒晚年得到官方违心的承认,境况的改善使他有可能运用各种技法和材 料,并创作杰出的风景画:云涛汹涌的起风,隐秘寂静的月下羊圈 ,气象万千的四季。现存卢浮宫的春)描绘雨

7、后的彩虹与怒放的野 花,尤其清音退发,不同凡响。正如米勒是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杜米埃 (18081879)则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他以漫画开始艺术生涯,讽刺国 王路易菲利浦侵吞民脂民膏的作品使他遭到6个月的监禁,但是 ,经过迫害的画笔反而愈加犀利,拿破仑三世皇帝和梯也尔又相继成为它 辛辣嘲讽的对象。、的正义与 幽默使他大名远扬。从1835年起,他转向石版画,在取消了新闻自由的情 况下,把可笑的资产者、银行家、法官、市侩故入画面,时而也和下层市 民开开玩笑。尽管他从事油画的愿望最终服从了更自由、敏捷的版画创 作,但他仍然留下了近300幅恢谐、简洁的油画。以一位振振有词的 律师作为主体,同掩面而泣

8、的妇女、无动于衷的法官、宪兵形成鲜明对比 ,占了背景大半的基督受难像绝妙地点出了“宽厚仁慈”的虚伪。艺术爱 好者是杜米埃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嗜画成癖的收藏家,自命不凡的画家、 雕塑家,虚张声势的街头歌唱家是那样令人开心和同情:在创作中,杜米 埃从来都毫不迟疑地略去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三等车厢仅勾 出人物的大轮廓,在暗部略施薄色,连放稿留下的方格都未盖上,但已经 足以让我们看到该时代的生活节奏和中下层。这种纯然独创的“写意”对 后世的艺术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 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 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

9、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 志学习绘画。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为了养家糊口,不得 不画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 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 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 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 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 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 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迈开了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i 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 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 释车,驶向离巴黎

10、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 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 “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 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 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仲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 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iI像 播种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钟(1859) 、扶锄的男子 (1863)、 喂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 这里完成

11、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 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 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 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 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 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 美丽的国家。”(罗曼罗兰语)。伦勃朗哈尔门兹凡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虽然处于巴洛克时期,但荷兰艺术的风格却与南部欧洲诸

12、国不同。它以恬静、安宁、朴素、亲切的世 俗趣味而区别于豪华宏丽的巴洛克风格。这自然是由荷兰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1609年,荷兰为首的尼德兰北方七省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开始了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的新时期。海上运输和呢绒工业是荷兰经济的主要支柱,商人、工厂主和市民阶层在经 济和政治上的成熟必然促使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艺术品不再为国王、教会所专有 。那些奔波在日进斗金 的贸易活动中的市民们,希望用绘画来装饰自己的宅邸,并且希望这些作品是自己能够看 得懂的、喜欢的和感到亲切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像国王和教会那样靠权力去取得艺 术家的作品,而只能用金钱来获得。这就使绘画第一次成为商

13、品。在荷兰的许多城市都出 现了画底专门出售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题材,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王权的内容 ,代之以世俗生活、自然风景、人物肖像或美丽的静物。这样的艺术,我们称之为“市民 艺术”。伦勃朗于1606年7月l 5日诞生在莱登城的一个面粉厂主之家。1620年9月20日在莱 登大学注册入学,但并末在此就读,而是跟随由意大利归来的雅可布凡斯瓦林布格 (15711638)学习绘画。3年后,又到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1583 1633)门下深造。1632年,他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同业公会所作的理事们的群像杜尔 普博士的解剖课获得好评,名声大振。1634年,与出身富家的莎斯卡凡维

14、布林克结 婚。这是伦勃朗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许多以莎斯卡为模特儿的作品,反映出了他的这种 心情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罗可可美术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 -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罗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 ,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 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 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 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罗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 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

15、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 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 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 “教益”:致使18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 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 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题的说教。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 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 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素描练习(局部)这是让西梅翁夏尔丹1753年在

16、沙龙展出的作品。精致 的材料、颜料层艳丽的光泽、保持纯粹谐调感的中间色的雅素色调、浸透于暗部 的纤细的光的表现、充满思索厚重感的人物、室内静谧而冥想的气氛等,这一切 使这幅小品富于夏尔丹的魅力。彬彬有礼的主题中充满丰富的诗情与祝词-肉眼 可见的喜悦。在构图上,画家的脸部形成画面的中心,对角线的线上集中了所有 要点。白色的雕塑为皮加勒制作的黑丘利,这是夏尔丹乐于表现的主题。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 ,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 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 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素描练习(局部)这是让西梅翁夏尔丹1753 年在沙龙展出的作品。精致的材料、颜料层艳丽的光 泽、保持纯粹谐调感的中间色的雅素色调、浸透于暗 部的纤细的光的表现、充满思索厚重感的人物、室内 静谧而冥想的气氛等,这一切使这幅小品富于夏尔丹 的魅力。彬彬有礼的主题中充满丰富的诗情与祝词- 肉眼可见的喜悦。在构图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