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4089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内蒙古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有 30 小题,每小题为 2 分,共 60 分) 1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 A、B、C、D 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A171066B1012C4014D1509A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2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数B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人口不断增长造成的C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D当全球人口约为 100 亿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大为降

2、低 3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 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 4.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l00 千米以上 5.形成下列城市的原因中,与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有关的是 ( ) A我国的南京、上海 B我国的大庆、攀枝花 C美国的纽约、芝加哥 D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 6关于中国人口迁

3、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建国以前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逐水草而居是历史上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C历史上人口迁移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 D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到城市 7. 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 )A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 B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2C20 世纪 90 年代的欧洲 D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 8. 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动机是(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9.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即人们的生育目的、 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

4、法。下列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 ( ) “多子多福” 男性偏好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重视子女质量 注重自我发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A B C D 读“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量关系示意” 图,然后回答 10 12 题。 10阶段处于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11影响、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终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2. 下列属于人口迁移推力因素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 13下列城市在区域的发展中产生作用最大的是 ( ) A北京 B济南 C广州 D佛山

5、读下面三种城市结构模式示意图,完成 14 题。14按图序排列的城市结构模式分别是( ) A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B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同心圆模式 C多核心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D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 15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城市人们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余热 D.人类呼出大量 CO2 16.下列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可行性措施有( ) 扩大绿地面积 完善城市道路网 提倡坐出租车 加强城市管理A. B. C. D. 下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读后完成 1718 题。317医科大学毕业的小明想开一家私人卫

6、生所,根据“中心地理论”他将选择在( ) A B C D 18他选择该处的理由是( ) A该地卫生所集中,利于经营 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C靠近大医院,可获得其技术支持 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空间 19下列对城市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B人口数量昼夜差别不大C建筑物高大、稠密 D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20下列各区位中,地租最高的一般是 ( ) A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B城市的边缘,环境优美的地方C城市内具有较高声誉的地区 D城市的中心 2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

7、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别加大 22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 ( ) A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B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C城市现代文明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 D城市居民十分向往乡村生活 23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24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 ) A城市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B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C城市的文化背景比较一致 D城市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 25下列关于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可行

8、性办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小汽车取代自行车 B.将现有道路全部改建成高速公路 C.增加交通线路的用地面积 D.建造多层高架道路和立体交通 26下图是“住宅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远近关系示意”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的通达度 B环境质量 C. 建筑技术水平 D地价水平 27.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4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 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28.下列关于城市

9、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29.改善地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 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 大力推广汽车 尾气净化技术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A. B.C.D. 30.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 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减少就业压力第卷(非选择题 共 4

10、0 分)二、综合题:3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共 9 分)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计算方法是_。 (2)图中处于人口再生产“高低高”模式阶段的是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 平,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该类型。 (3)图中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的是_(填字母)。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阶段(填字母)。(5)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图中_阶段向_阶段(填字母)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开展_工作而取得的。3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共 9 分)5(1)图 1 中,ABCDE 反映的是_过程, (1 分)说明该过程的主要

11、标志。(3 分)(2)图 1 中 EF 所反映的现象为_, (1 分)简述其成因。 (2 分)(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图 2 中甲属于_国家(1 分) ,乙属于_国家(1 分) 。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共 22 分) (1)图中 A、B、C、D、E 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2 分)城市和_城市 (2 分)(填代码),原因是_ _(6 分) (2)A、C、D 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2 分) 。 (3)促进 A 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2 分) 、_(2 分) 。C 城市位于_ (地貌)(2 分)上。 (4)E 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2 分)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 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 F 标注在图中(2 分) 。 6巴彦淖尔市中学巴彦淖尔市中学 20122012 年年-2013-2013 年年 4 4 月考试月考试高一地理试题高一地理试题 答案答案一一 单项选择(每小题为单项选择(每小题为 3 3 分分,20,20 题共题共 6060 分)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CCCBDDCACBCAD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BBDCBABDDCDCC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