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北师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0458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北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教育学(北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教育学(北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教育学(北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教育学(北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北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北师大)(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学BNU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性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广义:一切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 的总和。二、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休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迟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

2、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天然地融合在一起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非常原始和低下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3、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1、学校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严格的等 级性或者浓厚的宗教性。2、教育思想上的奴化性和方法上的专制性 。培养官吏、顺民,牧师和骑士。 3、教育对象有所扩大,学校种类增多。官学、私学、半官半私的书院。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但采用 双轨制)2、教育与生产劳动重新结合3

3、、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对教 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等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3、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特征:此时的教育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教育的一些 观点和看法,还仅仅是以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方式 混杂于他们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 、宗教的著作之中。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4、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 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的学习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学而优则仕的学习目标。 学记是现在已知的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最早的 教育专著,成书于我国春秋战国末期,全书共 1229个字。 教学相长、循序善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藏 息相辅、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特征: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逐 步有了自己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 表大教学论。奠定资产阶级教育学的 开始。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问世,标志着教

5、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 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 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方法论。第一次提出 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教育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使教育学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 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编写教育学 ,是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著作。杨贤江编写 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 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著作。 第四阶段:发展壮大阶段 当代教育科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 微观上越分越细,宏观上与哲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交叉,产 生许多边缘性学科,教育科学

6、体系日益庞 大,形成学科群。 今天的“教育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切教 育现象的理论形式,是人们研究教育现象 和各种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1、教师是主导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 关系规律 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 关系规律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教 育结

7、构和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组 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舆论、道 德风尚等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还可以直接间接地批判、改进社会的政 治和经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

8、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 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 进地进行 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可变性,教育要从实际 出发,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有相应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要适时和及时进 行,抓好关键期教育。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因素。(身心发展的前提,但不能 夸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 响巨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9、)3、教育。(特殊的环境,起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为什么说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是在由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 教师指导和引导下进行的。3、它过滤掉社会上对校内学生构成侵袭和 影响的消极不良因素,将其排斥在校园之 外。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 求。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

10、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教育目的的不同观点: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当今我国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结构: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实现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推动学生创新发展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性质: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 期的人。2、学生是受教育者,是

11、教育的对象。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4、学生享有合法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受 教育权)。5、学生负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教 师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 延续与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 导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的成长 起关键的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 艰巨性和复杂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 对待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知识素养: 精深

12、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包括班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 ) 一定的研究能力 健康身心素养: 积极的有:阳光愉悦、热情慷慨、宽容大度、善于交往 、同情友爱、仁慈乐助、有责任心、合群合作、公平 客观、耐心周到、幽默、工作乐在其中。 消极的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失望、牢骚满腹 、经常抱怨、偏见挑剔、讽刺训斥、缺少耐心、冲动 暴戾)师生关系及其建立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 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一般不为师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 师生关系

13、包括:工作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 师生关系目标:亦师亦友,良师益友。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师生关系是一切教 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心理基础,必须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讨论与反思:第六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 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 指导性文件。主

14、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主导思想、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及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2、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 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 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一般分 为说明和正文两部分。3、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直 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分为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第七章 教学(上)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 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 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双边性 活动。 教学的任务:促

15、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 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三要 素构成。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 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相统一 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 教学过程的结构: (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作好心理准备)2、感知教材 (构成表象)3、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4、巩固知识 (增强记忆)5、运用知识 (促进迁移)6、检查学习效果 (信息反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 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具体包括有: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 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学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另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求:(1)把 握启发学生的关键点;(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求知欲;(3)平时培养学生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