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594788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③ 第四单元 第四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 作是一个种群。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 长情况的一面。(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 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 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受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 的干扰很小。(3)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 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的压力。(4)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 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5)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 的承受能力,对人

2、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造成了破坏。1.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

3、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解析:人口激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由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太大,造成环境容纳量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根据生态学原理,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时,会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种群数量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其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3)小题中,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0.150

4、55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0.180280单位,下降为调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的承载能力可变为原来的55/281.96倍。计划生育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3)1.96(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1.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应酸雨臭氧层层破坏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烧,导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烧导 致大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含

5、量的增多人类类活动动中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氯氯氟烃烃增多温室效应应酸雨臭氧层层破坏危 害全球气候变变暖 ; 海平面上升水体酸化; 影响动动物的生长发长发 育; 伤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腐蚀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导导致人患皮 肤癌、白内障 等疾病; 农农作物减产产防 治 措 施减少化石燃料的 燃烧烧; 开发发新能源; 大量植树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烧; 使用脱硫煤; 开发发新能源; 植树树造林减少氮氧化物 和氯氯氟烃烃的排 放2.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原因表现现结结果海洋污污染生活污污水、工业废业废 水进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输时 石油泄漏和倾倾倒污污染物等富营营养化发发生赤潮土地荒漠化植被(如草原、

6、森林等)破坏是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出现现沙尘尘暴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圈内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物种、生态系统。(2)意义:生物多样性 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的稳定 性。(3)保护的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 护生物资源。(1)温室效应、酸雨问题的共性: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 烧(排放CO2、SO2增多),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力),开发新能源,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2)水体污染和生物灭绝是由于人类活动、掠夺式地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及污染环境造成的。(3)图解2. 长

7、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水稻培育品种的产量及质量,却忽略野 生品种的保存。有学者的实验结果发现,受到某些细菌感染的野生品种水稻有40%的存活率,而人工培育的水稻遭受感染后则全数死亡。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人工培育的水稻品种缺乏遗传变异B.野生品种的水稻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C.野生品种的水稻对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力D.野生品种灭绝会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解析:遗传变异是一切生物的特性。由题意分析,野生品种的水稻有较高的基因多样性,不是物种多样性;野生品种水稻存在抵抗该病毒的基因,不是野生品种水稻对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力,而是病毒对野生品种水稻进行了选择。答案:D3.素有“空中死神”之称的酸

8、雨是大气中SO2过多造成的,结 合图示的硫循环途径,回答问题:(1)大气中SO2的来源有多个,你认为造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来 自图中 。(2)动植物遗体的分解都能产生SO2,哪一类遗体含S多并说出 原因。 。(3)从图中分析,要减少酸雨可采取的措施有 。解析:本题分析如下:答案:(1)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2)动物遗体,因为动物遗体含蛋白质多,蛋白质含硫(3)开发新能源,减少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大量植树造林, 增大对SO2的吸收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解析

9、 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答案 D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1)计划生育控制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2)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3)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实现废物资源化。(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5)建立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野生生物繁育中心,将 生物技术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规范生产行为,合理利用资源:封山育林,划区轮牧,伏 季休渔等。(7)发展清洁能源:沼气,太阳能等。菁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

10、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菁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菁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环境的影响解析 因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属于同一物种,故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的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物种多样性。同一物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不同海拔高度的菁草种子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株高的差异说明遗传的差异。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相同,说明遗传差异影响株高,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不同,说明环境差异影响株高。答案 C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

11、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 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 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

12、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 可转变成亚硝酸盐。 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 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 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解析 (1)大气中的N2通过生物固氮、闪电固氮和工业固氮三条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而森林群落无肥料的施入,故大气中的N2进入森林群落的途径有生物固氮和闪电固氮两条途径。(2)植物和微生物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 等含氮无机物。进入细胞内的氮主要用于合成含氮的化合物,如

13、蛋白质、核酸等。(3)因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如12月5月植物对硝酸盐吸收量较少),故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变化。(4)2号山谷溪水中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说明硝酸盐来源增多(即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而硝酸盐的去路(即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丧失。(5)由题意知: 导致CG变为UG,只有发生碱基替换的DNA链经两次复制后能产生碱基对新类型,即TA、UA。(6)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可将 还原成N2返回大气,也可以通过雨水冲刷由河流带出森林群落。答案 (1)生物固氮、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2)NH 蛋白质、核酸(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4)丧失了植被对

14、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5)TA UA(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41.(2008广东高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 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随堂高考解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乙醇等再生能源,会使人类的粮食资源危机加重。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会产生农药污染,并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使人类的湿地生态

15、系统减少甚至丧失,破坏了生物圈的稳态。以上三种措施都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答案:C2.(2008宁夏高考)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 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 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 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解析:在原有的气候条件未发生巨大变化之前,可在原有的土质上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并实行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是使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的最好措施。答案:D3.(2008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 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