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57627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讲义13--人际关系分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3章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生产关系。 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课题,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13章一、人际关系的实质1. 什么是人际关系 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第13章 人际关系的情绪体验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则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 心理上的距离很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心情抑郁,孤立,忧伤,从而 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 常。第13章2. 人际关系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即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行为 。 李雷的研究归纳出以下八类模式: 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 应。 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第13章 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调、温和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由一

3、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或拒绝等反应。 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第13章 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人际关系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行为发动者和行为反应者的个人心理特点、角色与地位、价值与权力,尤其是当时的情境对人际行为也会发生重要影响。第13章3. 人际关系的结构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联 系,这种形式和规模的联系也就是人际结构。 在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不是始终不变的。纽卡姆研究发现以下几点: 富有吸引力的成员并不能一直保持其优势。 大群体稳定后则以三人小群体的结合居多。第1

4、3章 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因此人际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的结合群往往排除了多样性而变得单一化。 团体内一般有少数孤立者存在。这一群体的人际关系结构可能还会发生某些重大变化。第13章4. 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有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原因有3个: 人人都有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取友谊的需要。 人类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亲合动机”。 人类不喜欢孤独、忧虑和恐惧。第13章 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一、 空间因素。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如同座、邻居等。第二、 类似性因素。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

5、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纽卡姆实验。第13章第三、 需要的互补。第四、 能力与特长因素。第五、 仪表因素。第六、 开朗的性格因素。第13章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第一,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 ,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 使唤的工具。第二,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 利益和兴趣。第三,对人不真诚。第四,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第五,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己的自尊心 。第13章第六,妒忌心强。第七,怀有敌对的情绪和猜疑性格。第八,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第九,情绪孤立,不喜欢与人交往。第十,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接受他人

6、 的规劝。第十一,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 高目标、苛求他人。第13章黄希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形成小群体的主要吸引力可分三类: 相似性吸引。指在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追求目标上相似。 接近性吸引。是同时入学、年龄相当、同住一个寝室、同乡等原因而经常接触,互相了解。 补偿性吸引。能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从对方得到帮助。研究中发现,各个班级中都有极少数的嫌弃型 学生及人缘型学生。第13章二、人际沟通1. 什么是人际沟通 定义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 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称 为人际沟通。有人估计,人们除了8小时的睡眠以外,其余 的16小时中有70%(1011小时)

7、的时间,都在进行相互交往,沟通信息,如读、听、写等,以 达到思想交流,互通情报的目的。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表现。第13章 人际沟通的功能 协调作用人际沟通将社会信息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而 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保持一致。有利于提供信 息,增进了解,调节情绪,增强团结。 保健作用人际沟通对个人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人有合 群的需要,通过彼此间相互交往,诉说各人喜怒哀乐 ,增进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依恋感,从中 吸取力量,保持心理平衡。第13章2. 人际沟通的条件 人际沟通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使用的语言或符号是双方都能理解的。 传递的信息较少受外界的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较少受外界的

8、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心理上的准备。第13章 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指语意、种族偏见、教育程度等的阻碍, 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 社会团体因素的阻碍主要指地位、组织结构上的阻碍。一个团体的组织层次过于庞大,信息容易失 真或歪曲,也会阻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文化因素的阻碍 人格因素的阻碍个人人格系统、思想品质好坏亦会影响人际沟通 。第13章 人际沟通的媒介主要有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符号系统,进一步 分为四个亚系统:有声的语言系统无声的语言系统有声的非语言系统 无声的非语言系统有声 无声第13章3. 人际沟通的方式 各层次的沟通方式从组织层次的观点看 第一层次是个人内省。 第二层次是个人与个人之

9、间的沟通。 第三层次是团体与个人之间的沟通。 第四层次是多人与一人之间的沟通。 第五层次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沟通。第13章 单向、双向的沟通方式 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称为单向沟通方式。 信息的传递是相互的称为双向沟通方式。汉纳雷研究发现90%的成员在单向沟通中工 作效率高,自信心强。 下行、平行、上行的沟通方式 下行沟通。组织内高级管理人员向低一级人员 的沟通。 平行沟通。组织内同级人员以及团体之间的沟 通活动。 上行沟通。由基层团体通过组织系统,直接与 上一级团体发生沟通活动。第13章 团体结构的沟通方式巴维拉提出的小群体中的沟通网络。提出了三种沟通形态,即轮型、连锁型、轴型。轮型连锁型轴型第1

10、3章沟通形态 轮型 连锁型 轴型作业速度 慢 快 快正确性 低 高 高领导 无 明显 非常确定士气 很高 低 很低适应工作变化 很快 慢 慢第13章 学校师生间的沟通形式林格伦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沟通的四种 形式:生 生 生 生 师1.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 生保持单向沟通,效 果较差。生 生 生 生 师2. 教师在课堂里与学 生保持双向沟通,效 果较好。第13章生 生 生 生 师3. 教师和学生保持双 向交往,但也允许学 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较好。师生 生 生 生 4. 教师成为相互沟通 的中心,并且促使所 有成员双向沟通,效 果最佳。第13章4. 人际沟通过程的分析 贝尔把人们相互沟通的动

11、作分为12种。 贝尔还记录了团体内各个成员在谈话、讨论或辩论过程中的动作次数,发现团体内每一次沟通过程中大都包含有上述十二种动作。 贝尔认为,只有根据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全过程, 才能了解团体的人际关系的 实质。贝 尔第13章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必要性团体力量的大小决定于团体内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如何。人际关系测量有助于了解团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并揭示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团体内人与人的心理关系,更好地发挥团体的力量提供依据。第13章 可能性团体内部进行沟通和相互影响的两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把人际关系揭示出来。一种是直接关系,表现为双方发生好感或厌 恶,对别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无衷,积极

12、的沟 通或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 相等。另一种间接关系,是团体内各成员的关系通 过对团体价值的评价,通过共同活动的完成而间接 地表现出来。第13章2. 社会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是第一个采用社会测量法以查明团体内部心理结构与心理距离的社会心理学家。社会测量法的具体做法,向团体成员提出问 题,让其回答。例如,“这个组织里请你提出三个最喜欢的人,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列”,“你愿意和谁排在一起,首先是谁,其次是谁,第三是 谁”。第13章 人际关系矩阵根据团体总人数(n)而制成的nn的行列表。 最喜欢的给三分,其次的给二分,第三的给 一分;资料整理有两种方式: 最不喜欢的依次给以负三

13、分、负二分、负一分。一一填入表内之后。统计各人的得分,若某人正的分数越多则反映他在团体内最受人欢迎,若某人负的分数越多则说明他最不受人欢迎。参看下表。第13章选 者被选者A B C D E F分类合计总 计A B C D E F 3 2 2 3 131 1 2 12 21 1 21 1 21 213 332 2 1 2 3+11+6 2+7 1+3 4+6 41011 4 6 1 2 10+11第13章 人际关系图图中小圆圈内的字母是团体内每一成员的代号;实线与虚线表示相互关系,实线表示友好关系,虚线则相反,箭头表示方向。参看下图。ACDFEBABA对B友好,B忽视AABA对B友好,B对A不友

14、好ABA对B不友好,B忽视AAB双方不友好AB相互友好第13章如果团体的人数很多,可以画靶形图。把被其他成员选中人数最多的人置于靶的中心,并依次把其他成员置于靶中心的外围部分,最少被人选中的人置于靶的最外层。可参看下图。第13章女子 相互选择男子 排斥第13章女子12号与男子6号都是团体中的中心人物, 而女子15号、男子1号都是孤立人物,而女子19是被排斥的人物。 社会测量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普遍性。社会测量法的优点是:社会测量法所揭示的人际关系只是在人们的情绪倾向方面,但尚不能揭示其选择动机。可以把团体成员心理上的结合加以数量化,而且通过测量所揭示出的团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或厌恶感未被本人所意识到。第13章3. 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动机才是人际关系中 进行选择的心理机制。 参照测量法步骤如下:第一,研究者要求团体成员进行相互评价。第二,其他成员对该人所作的全部评价集中 放入大信封内。第三,让各成员知道别人是如何对自己作评 价的,但又不允许本人看到信封内的全部评价, 只让看其中一小部分人对他的评价。第13章 研究者通过各成员的提名,可以从中发现团体中哪些人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