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515424 上传时间:2017-03-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doc 19)(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北京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展望 北京市热力公司成立于 1958 年,是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大型一类企业,主要为首都党政军和国家机关、各国驻华使馆、公寓、教科文等大型建筑、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提供优质的供热服务。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热力公司在供热发展、生产运行、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发展,截止 1998 年,供热能力近 5000中供热面积 3800 万 一、北京集中供热的回顾 集中供热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早在 184

2、5 年,伟大导师恩格斯就预见到分散的取暖形式必须被集中供热代替。他说:“就拿取暖来说吧,不知浪费了多少劳动和物质,每个房间必须有一个大火炉,每个火炉必须分别生火,添煤和照顾;必须把燃料送到每一个房间,而炉灰还得加以清除,可是像目前的一些大的公共建筑物,如工厂、教堂等,装置一个巨大的总的取暖设备,比如用一个发热中心和一些蒸汽管子来代替这些单独的火炉,那是多么简单和便宜。”我们现在的集中供热就是用这样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一种形式,通过管道把热能输送到每一个建筑物、每一户中,减少了人

3、口稠密地区的污染,提高了室内的舒适程度,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 北京集中供热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奋斗、竞争发展的历程。回顾四十一年的历史,北京热力公司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58 年至 1965 年。 北京市集中供热最早开始于 1956 年。1956 年,党中央成立了都市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北京市的总体建设规划,其中专门制定了北京的热化方案。根据这一热化方案,1957 年开始筹建北京第一热电厂,同时开始修建两条热力管线,一条是直径 400 里的蒸汽管线;一条是直径 500 公里的热水管线,并建成了 11 座热力站,当年年底供热面积为 而拉开了

4、北京城市集中供热的序幕。1958 年 8 月,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成立。1959 年,为配合建国十周年,北京市建成了东起八王坟西至民族饭店,长达 10 公里,管径为 700热水网长安线,当年供热面积达到 平方米。同时建成蒸汽管网的多条干线开始向化工区供热,从此北京市的集中供热开始形成规模。 从 1958 年至 1965 年,由于集中供热刚刚开始,属于初创规模不大,管理也比较单纯,主要管理几条供热管网和为数不多的热力站,因此也称为单纯管理阶段。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供热发展的第二阶段

5、是从 1965 年至 1979 年底。 1965 年,为弥补北京第一热电厂蒸汽供应不足,公司开始筹建第一座热源厂 双井蒸汽厂,国家投资 630 万元,装机 6 台蒸发量为每小时 30 吨的燃煤链条锅炉。1966 年蒸汽厂建成投产,季供汽量 30 万吨蒸汽,使北京市集中供热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69 年民用集中供热面积 204 万平方米,外供蒸汽为 820 吨/小时。1969 年至 1976 年集中供热发展基本停顿,至1976 年公司的供热面积增加了 147 万平方米,供热总面积为 350 万平方米。1976 年北京第二热电厂开始修建,电厂南线与北线于 1977 年动工,南线管道直径 80

6、0着前三门大街往东,北线管径最大 1000从白云路向北至燕京饭店,向东与民族饭店前的第一热电厂管网相连,全长 14 公里。至 1979 年底,公司供热面积为 509 万平方米。 在这十年里,公司发展处于管理热源、供热管网和用户的阶段,并逐步积累了管理集中供热系统的经验,培养了自己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 从 1980 年开始至今,热力公司进入综合发展阶段。 1981 年,北京第二热电厂的供热面积为 312 万平方米,当年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为 646 万平方米。1982 年,热力公司开始筹建左家庄供热厂,随后陆续建成了左热东干线和西干线,1985 年建成投入运行,共投资 7800 万元。至此,北京

7、市集中供热热源厂的布局基本形成,同年集中供热面积达 916万平方米。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1988 年开始兴建方庄供热厂,装机容量为 10 台 29的热水锅炉,总供热能力 290有自发电,是扩建方庄小区配套的供热厂,1989 年投入运行。 位于北京市西部,距西三环 17 公里的石景山热电厂于 1986 年建成投产发电,但外部供热管网由于市政府财政紧张,没有建成。1990 年市政府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建设供热管线。经世界银行专家评估后,同意将此项目列为北京城市环保项目贷款,代款金额

8、 5400 万美元。项目内容主要为建设直径 1200网 20 公里、中继加压泵站 2 座、双榆树供热厂。国内配套资金部分由市政府解决。 1991 年 10 月石热供热管网开始建设,1992 年 3 月 15 日,长 20 公里的供热管网全面开工,同年 10 月建成试运行,当年供热面积 350 万平方米。1993 年又建设了两座热网加压泵站,达到了外供热至 696供热能力。 进入 90 年代,城市东郊地区建设迅速发展,为缓解东部地区供热紧张的状况,1994 年市政府同意扩建左家庄供热厂,安装四台容量为 29热水锅炉,可增加供热面积 100 万平方米。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当年设计、当年施工、

9、当年对外供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华能北京热电厂是华能集团和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城市热电工程,该厂一期装机容量 650用供热总能力 1349业蒸汽每小时 500 吨。厂内建设由华能集团负责,厂外供热管网由我公司负责建设。至 1998 年底,华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能北京热电厂市内供热管网工程已完工。这项工程热水输配干线 里,蒸汽输送干线 4 公里,最大的热水管网管径 1400汽管径1000目前国内口径最大的供热管网。目前,华能北京热电厂蒸汽管网已完成试运行,从今年冬季开始将对外供

10、热。 双榆树供热厂是与石景山热电厂配套的尖峰锅炉房,由公司自己负责建设。原在北京市的总体规划中有双榆树供热厂这个项目,但建成时间没有确定。在市、局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经过世界银行的专家评估,认为石景山热电厂对外供热能力的 696一年中几乎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里发挥不出最大的供热能力。按合理的规则,应该在热网中建设一座与之相配套的尖峰锅炉房,以使石景山热电厂发挥出最大的供热效益。经过北京市政府商议,决定提前建设双榆树供热厂,把双榆树供热厂作为石景山热电厂供热系统的尖峰锅炉房,增加供热面积 500 万平方米。这样石景山热电厂的最终供热能力就从原来的 696加到 1044热面积从原来规划的1000

11、 万平方米增加到 1500 万平方米。目前,双榆树供热厂及外网管线已经建成,进行了试运,今年冬季可对外供热。 从 1997 年开始,为改善首都环境,根据市政府指示、公司贷款 1 亿元人民币,先后对左家庄供热厂、方庄供热厂的锅炉进行了燃料结构的改造,两厂共 24 台锅炉全部由燃煤改为烧天然气,至 1998 年底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改造后两厂可提供供热能力近 116加供热面积 200 万平方米,并减少燃煤 27 万吨,废渣 6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万吨,废水 45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

12、放 6400 吨,为改善首都的空气质量作出了贡献。 回顾从 1956 年北京市成立都市规划委员会,有了热化方案开始,发展到今天共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热力公司从第一年供热的 平方米已经发展到目前的 3799 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增加了 1381倍;供热管网主干线达到 328 公里,比 1958 年的 里管网增加了近25 倍;热力交换站达 1015 座,比 58 年的 11 座热力站增加了 92 倍;公司的固定资产已达到 38 亿元人民币;职工人数达到四千六百多人。目前,公司下属有左家庄供热厂、方庄供热厂、双榆树供热厂和双井蒸汽厂等 4 座热源厂;有负责蒸汽管网和热水管网运行管理

13、的管网管理所;有负责热力交换站运行的热力站管理所以及负责热力仪表安装运行的仪表管理所。公司还拥有生产供热设备的专业制造厂,建设部批准的甲级设计资质的专业设计公司,担负热力外网管道、热力站施工的热力工程公司,并与一些跨国公司成立了生产供热工程所用的预制保温管、换热器、温度控制阀等合资企业。 二、对供热发展中几个重大技术改造的体会 回顾北京集中供热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在技术问题和发展上围绕着压力平衡、水力平衡、能量平衡、全局控制来进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技术措施,下面归纳整理出来供大家借鉴。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

14、信. 请访问 3722, 个别重点用户外,均采用外网与用户直接联接的方式。发展到 1985 年,供热面积达到 900 万 现了大面积水力失调,管网漏水量明显增大的倾向,一般补水量在热网循环水量的 2,而瞬时达 5,致使热源厂因补水不足压力下降关闭热网泵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供热质量。面对这种情况,热力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向国外同行学习,先后赴丹麦、芬兰等国考察,又聘请德国供热专家讲学,逐渐认识到,在如此庞大的供热网,又有热电厂和尖峰锅炉房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改善以往的连接方式,改用户和热网的直接连接为间接连接,这也是国外同行已经走完的过程。 北京供热系统的改造历经三年,自 1986 年开始,至 1988 年基本完成,在改造中摸索了一些新的思路。 (1)在北京供热网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板式换热器,由于大部分热力站的改造是在原有热力站的土建结构中进行,而传统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占地面积大传热系数一般在 10002000板式换热器传热系数可达30004000足了现场占地的要求,且间接换热使用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