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24299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院临床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分析文献综述赵成飞(莆田学院医学院指导老师:陈文珍魏金婷)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含有4- 喹酮母核的3 位均有羧基的 一 类 抗 菌 药物1(如图 1) ,是 近 几 年 迅 速发 展 的 抗 菌 药物,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毒性较低,用药方便, 与其它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及价格便宜等特点。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喹诺酮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亦多, 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学人员必须熟悉这类药物,既可充分发挥该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

2、生。一、研究背景及动态从 1962 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 Lesher 等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酮母核的抗菌药物萘啶酸,开辟了抗菌药物研发的新途径2。为了提高药物选择性,增强其抗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展, 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喹诺酮类药物得到飞跃性的进展。 从发展史来看该类药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代或四个时期,见表1。表 1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发展研发时间主要代表药物抗菌谱参考文献第 1 代( 19621969 年)萘啶酸、吡咯酸、奥索利酸G-菌3 第 2 代( 19691979 年)吡哌酸、西诺沙星G-菌、部分 G+菌第 3 代( 19801996 年)

3、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妥舒沙星、加替沙星G-菌、 G+菌、分枝杆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第 4 代( 1997至今)格帕沙星、吉米沙星、曲伐沙星、帕珠沙星、莫西沙星G-菌、 G+菌,厌氧菌、分枝杆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点为细菌的DNA回旋酶 (又称拓扑异构酶)以及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在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中, DNA回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位,而在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中,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即解旋酶4。人体细胞不含这些靶体酶,因此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细胞

4、有较高的选择性。 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都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酶。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抑制敏感细菌DNA回旋酶的切割及封口活性,同时也阻断拓扑异构酶的解旋活性,阻碍细菌细胞DNA合成,导致细菌体死亡,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据相关报道显示,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5%-16.23% , 但随着药品剂量的加大经常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出现,主要有: 皮肤反应及光敏毒性,以及皮疹较多;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肝肾毒性,多为转氨酶升高, 以及间质性肾炎;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失眠、 头痛、头晕,重者出现谵妄、 幻想、诱发癫痫等; 关节病变,主要对儿童的软骨损伤;血液系

5、统反应,有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等;心脏毒性,常见有心悸以及正常心律Q-T 尖脐期间的延长等5。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迅速上升, 革兰氏阳性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率上升较快, 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已达90%-99% 。对氧氟沙星耐药率也达到82%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医院内分离的菌株耐药性更加明显6。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理有3 种: DNA回旋酶的突变,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主动外排系统亢进,会降低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而导致耐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减少细菌体内的药物而产生耐药7。二、评述我国喹

6、诺酮类药物临床滥用现象非常严重,并且滥用药物问题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严重, 必须控制和合理使用所有抗生素,而喹诺酮类抗菌药则是重中之重,关键是掌握不同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及正确使用8。我院 2010 年 1 月10 月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有多种, 主要有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伏立特) 、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环丙沙星片、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恬信) 、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乳酸司帕沙星片(力贝尔) 、诺氟沙星胶囊、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盐酸莫西沙星片等。以上各种喹诺酮类药物适应症、不良反应及禁忌症,见表2。表 2 我院 2010 年 1 月10 月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7、药品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慢性呼吸道疾病继发性感染、肺脓肿;肾盂肾炎、复杂性膀胱炎、尿路感染;烧伤创面感染、 外科伤口感染;胆囊炎、胆管炎、肝脓肿;腹腔内脓肿、腹膜炎;生殖器感染腹泻、皮疹、 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对本品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肠道感染等腹泻、恶心、 呕吐、 皮疹、红斑、视觉异常、耳鸣、血转氨酶升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盐酸环丙沙星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腹部不适或疼痛、呕

8、吐、头昏、嗜睡、皮疹、结晶尿、关节疼痛等对本品及喹诺酮类药过敏的患者禁用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各种感染性疾病,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性尿路感染(膀胱)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男性淋球菌性尿路炎症和女性淋球菌性宫颈感染等恶心、阴道炎、腹泻、头痛、眩晕对本品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糖尿病患者禁用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敏感致病菌引起的急、慢性细菌结膜炎、睑缘炎、麦粒肿、睑板腺炎、泪囊炎、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等外眼部感染偶见眼部刺痛感觉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乳酸司帕沙星片敏感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口

9、腔感染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软便、皮疹、 红斑、 头痛、失眠、偶见肌腱炎、间质性肺炎、过敏综合症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诺氟沙星胶囊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肠道感染和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腹部不适或疼痛,头昏、头痛、嗜睡、 皮疹、 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 静脉炎、结晶尿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过敏的患者禁用。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伤寒、骨和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厌食、头昏、头痛、嗜睡、皮疹、皮肤瘙痒、药物热、视觉异常、味觉受损、结晶尿、贫血、血小板减少、肌腱炎等对本品及任何氟喹

10、诺酮类药过敏史的患者禁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毒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合并扩张感染、 肺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肠道感染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头痛、皮疹、瘙痒、红斑、静脉炎、血转氨酶升高等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盐酸莫西沙星片急性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 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恶心、腹泻、呕吐、消化不良、味觉倒错、眩晕、心动过速、 高血压、 心悸、白细胞减少、呼吸困难、皮疹、瘙痒、阴道念珠菌病、阴道炎等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上述十种喹诺酮药物均为氟喹诺

11、酮类药物,即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较广泛的抗生素之一,也是我院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类抗菌药物。随着氟喹(续上表)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也相继发生,而合理用药是减少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手段。而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使用一直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部分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常规用于各种儿科感染,尤其是在已知有其他疗效好且安全的治疗药物时9。对于儿童的某些特殊适应症,目前尚无其它安全有效药物的患者,必须权衡利弊后依然要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因此,对我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该类药物临床研

12、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药物临床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更加不容忽视。综合上述分析, 我院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应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并结合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用法用量、 禁忌症以及患者的年龄、体重及临床症状,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该类药物,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耐药菌株的产生。参考文献:1 吴鹏飞 .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14-115. 2 戚好文 . 喹诺酮类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 ,1999,24:41-44. 3 刘军,王文霞 .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J.2008,2(18):112-113. 4 李瑞 . 药理学 M.

13、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2. 5 丛丽娟,朴秋华.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注意事项 J.中国水电医学,2005,6:366-367. 6 张小红,李慧 . 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和发展趋势 J.今日药学 ,2009,19(3):37-40. 7 李宏力 . 新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 ,2008,17(2):113-115. 8 张泽锋,李有俊.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45-1053. 9 赵干华 . 氟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19):2142-2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