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8951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0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化教育对人的影响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的制造业隐喻。对于远程教育的产业化论述,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奥托彼得斯将远程教育与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的类比,尽管彼得斯坚决否认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远程教育的一种理论(彼得斯,1989),但其事实上已经作为远程教育一个独特理论存在,并被广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建立在大批量生产毕业生的假说之上。彼得斯 (1983)将远程教育作为工业化时代的特殊产物进行了分析,认为远程教学在合理化、 劳动分工、机械化、装配线、成批生产、准备工作、形式化、标准化、功能变化、客观化、垄断等方面与商品的工业生产十分相似,是一种新型的、 工业化的和技术性的教育。20 世纪

2、八、九十年代,经由密克堪培奥 (1990) 、 鲁姆勃尔(1995a,1995b,1995c)和彼得斯( 1993)自己的努力,提出并发展了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理论,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堪培奥在 1995 年作为国际杂志远程教育的特邀主编,组织了围绕后福特主义的争论,将问题的讨论引入纵深。彼得斯(1993)自称,“远程教育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变, 将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而肯定不是轻微的表面性变化。 ” 尽管有关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系统的分析,适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两类产业, 尽管彼得斯 (1993)在分析后工业化社会对远程教育影响时,

3、也提到教学机构向服务机构的转化,但纵观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制器”特征,整个比较研究暗含了“远程教育是制造业 ”这一隐喻。与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相吻合,在实践领域,课程资源开发作为远程教育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被突出出来,进一步印证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基更( 1990)在远距离教育基础中提到,彼得斯曾宣称他的比较研究的一些论据来自这样的事实: 为远距离的学习者制作学习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伴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出现,经济模式中产品种类、过程更新和人员职责三个生产变量都发生了变化,但正如堪培奥 (1995)所言,目前市场的走向并不是产品的极端多样化,而是要求

4、一种较少多样化和较少变化的生产线。因此,福特主义所倡导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依然是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得以被广泛接受的强有力支撑。在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远程教育机构根据社会、 企业和个人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及其一般标准, 设计产品及其生产流程, 进行大规模生产。由于在教学的方法上, 大大减少或完全抑制人际交流,而由文字信息载体和其他媒体代替,因此远程教育的工业化形式往往强调适合于学习者自学的课程资源开发,而将学习活动的其他职责主要交由学习者自己承担。这种类似于“广播型”的教学方法使得无需增加成本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对大众教育需求在一般水平上的满足, 实现了

5、教育机会的增加。 加里森在远距离教育机会和质量:理论思考一文中也称,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体现了“远距离教育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增加学习机会基础上的”(加里森,1993)。远程教育产业的工业化发展,为大众提供教育机会, 推动社会教育公平, 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但就在人们对远程教育为社会提供大量教育机会予以关注和投入无限热情的同时,远程教育的质量及其产业本质问题被忽略了。单从凯(2004)在远程教育的文化迟滞一文中指出:“远程教育数量和观念的扩张背后是庸俗化了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和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质量意识模糊和犹豫了, 文化的视野淡出和消失了,

6、文化缺席和价值缺席导致网络教育的弊端和盲点被忽视了。” 面对远程教育工业化发展取向的利与弊,我们需要对远程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需要探究远程教育的产业本质,挖掘远程教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 远程教育的服务产业本质逐渐被认识和重视起来。人类早期的教育是私人教育,这种教育的知识传承带有个人性、原生性、脆弱性等特点。 即知识的传承与个人导师对知识的知识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个人对知识的了解与是个人与知识对境的原始共生的关系,这些特点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地程度地得到发挥。 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也使得知识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因而知识的传承

7、有很大的脆弱性,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传承的脆弱性使得这种积累时常发生中断。应当说,工业化教育避免了私人传承的脆弱性,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知识在交流中不断标准化, 从而得知识稳定发展, 并合乎逻辑地迅速积累。 工业化教育是当代科技文明迅猛提升的根本动力,功不可没。工业化教育的另一方面是知识协作越来越重要,我们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知识的协作、 分享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日本明治治维新之前, 是一个由近三百个独立的藩 (政治单位) 组成的分权主义国家, 没有统管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模仿欧美建立学校教育制度, 使日本在很快跨入

8、现代文明国家。近十余年美国领导全球信息社会潮流, 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眼花缭乱,叹羡不己。 这其中工业化教育起到核心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 工业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也暴露了它的缺陷,一是知识标准化抑制了一些人的创新能力,思维钝化;二是由民主精神体现的现代应试教育使得前者进一步恶化。 西方社会也不断反省和批评工业化教育,并在诸如 放牛班的春天 等艺术作品中表达这种声音;而美国微软、 苹果等信息公司的领导者们未完成大学学业独立创业似乎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面对诸如应试教育这种工业化教育的缺陷,近些年也不断出现批评的声音,可是谁也取代不了中考和高考。那么,当我们无法取缔它的时候,我们

9、在讨论工业化教育的时候,就得回过头来研究一下取缔不了的原因了。事实上,工业化教育的缺陷, 并不来自于工业化教育本身。工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 而不是现代的知识传承方式有问题。如果我们回到早期的私人教育, 或者全面展开个性的教育, 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会出现其他问题,甚至会出现工业化教育同样的问题。工业化教育的优势我们不能否定,知识标准化传承, 逻辑式积累, 协作,分享,如果我们抛弃这些, 现代文明将会倒退,由知识的纷争甚至会导致或加大现实社会的冲突。同时,应试教育也给社会资源不等的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对知识标准性的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它在一定程序上提升了人们

10、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有辍学创业的成功案例, 也有在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内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那么,工业化教育或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学生要充分理解知识标准和知识创新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尽管它们有血缘般的联系, 但是知识标准是一种共识, 知识创新是对共识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标准知识不是人类全部知识。二是在教育体系外, 社会发展要充分自由化, 专制社会是不可以提供人们创新人才和个性化人才的用武之地的,令人窒息和胆怯的社会只能迫使人产退缩到相对安全的知识体系之中。新型工业化,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

11、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关键是要发挥后发优势, 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发展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如果从英国的工业革命算起,西方工业化道路走了几百年。如果我们重复西方国家的思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不仅短期内无法实现赶超,而且还会重复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失误。比如工业化的副产品:污染、能源浪费、失业等等。 事实证明,在人类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靠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是很难实现赶超的。 信息技术为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了机遇。综观历史,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

12、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 实现经济飞跃, 成为世界强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生重大变革的核心技术当是信息技术,其对人类的影响甚至会超过以往的技术发明。信息技术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又一次机遇。信息技术对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是尤其难得的机遇,因为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使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一步跨越几个阶段,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走信息 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但已经具备一定经济

13、实力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关键是在总体上把信息化提到我国工业化的日程上来。在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国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有质的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是,工业化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劳动过程的三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本身)都会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当前,我国工业化的龙尾还没有完全摆脱工场手工业方式,但龙头已经触及知识经济阶段,其突出的标志是,以微电子科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工业生产中 。因此,在继续

14、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同时,必须推进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工业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科学技术界,信息被普遍认为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三大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界,信息的产业化被有的学者认为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 “ 第四产业 ”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和主要标志是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总体上把信息化提到我国工业化的日程上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工业产业的升级或高级化, 离不 开信息化的带

15、动和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反过来,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基础和对信息化提出要求。为了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的程度;二是加快现代信息基础实施建设, 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的融合统一;三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实现一系列核心技术的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什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育方式也随着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做任何事情都强调高效率。 当然,教育也就被工业化方式代替。但是人是有思想有大脑的高级动物。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商品一样的东西,将大家的思维和想法包装的一模一样。我们不难发现, 当今社会中已经败露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随着教育的

16、工业化,大量的男生的性格女性化, 所以小沈阳这样的角色很受欢迎,而许多的女生却男性话, 于是,李宇春 式的风格很受吹捧, 因为女生很少发现他们喜欢的那种风格的男生。于是他们就会自己去施展自己的个性。工业化教育是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普及率,一定层面上来说也节约了社会的资源。并且适应了社会的大潮流。所以近年来人们研究着在工业化教育的过程中掺杂智能型的理念,旨在教育的人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教的不是机器而是天性聪明的人类。现行正规学校教育体制来源于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主要培养符合大工业流水作业的各层次人才。 换句话说,这种教育体制就是要生产标准件式的人才,更多地强调统一的知识结构、 统一的思想观念和统一的思维模式,而很少注重个性的发展。这一体制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并仍然起着教育的主流作用。然而当我们所处的时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即从前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转变时, 这一度非常成功的教育体制开始显示出它的局限和滞后。尤其是当应试教育被推到极限时, 其各种流弊就日益彰显。 如所谓的注重知识重到钻牛角尖,不信,查一下有多少课程和试题对70-80% 以上的学生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