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8905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对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现象。其中,农村家长进城陪读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一、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狭义界定和主要表象在这里, 仅就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范围内进行表述。所谓农村家长陪读,是指农村学生流入县城学校就读之后,学生家长跟迁与子女入住县城,全提专职提供有关的系列保障服务,形成家长陪同子女就读的行为。农村家长陪读这个现象有三个明显的表象特征:1、凡跟迁家庭,多数必在子女就读学校附近租赁房屋。2、凡陪读家长, 多数必是家庭主妇, 而且天天几乎无所事事。3、 凡陪读,多数必是出

2、于对子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双重照料。二、农村家长陪读的利弊及其衍生结果农村家长陪读这一现象的褒贬很难一下子评判下定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长转迁并陪同子女就读县城学校,一则不会对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二则有利于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三则能予以子女生活上的精心照顾。在这种前提和保障的情形之下, “陪读”不失为家长的明智选择。2 2、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陪读就首先导致两个弊端:第一个弊端是,大大加重了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租赁费、水电煤费用、家庭劳动力的搁臵与损失、其它日常费用的额外支出等等,均大大高于农村环境。第二弊端是,严重透支了家庭男劳动力

3、。表现为,女主妇抛弃了理应在农村承担的事务劳动而转变得无事可做,把其应承担的劳动力转嫁于男劳动力身上,迫使男劳动力多干活,干苦活、累活、脏活,于高危行业的活。这些严重超出男劳动力承受力的“超重超限”情况,又大大增加了家庭男人的身心压力。在这种情形之下,“陪读”就是“陪罪”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为了子女的美好前途,就是一次拿生活命运作注的“博奕”。因此说,从显性角度看, “陪读”已成为这类家庭的无奈之举。从隐性角度看,“陪读”又导致新的农村家庭返贪。这是阻碍新农村发展的潜在因素。上述两种类型的陪读情形,陪读家长除做好子女食宿服务之外,大多无所事事,再加之他们多是素质不高的人,不利于小区管

4、理,为社会埋下了治安隐患。再者,陪读家长多成为了子女学习生活的盯梢者, 对子女的成长又无形中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子女的严重抵触情绪。从而也从客观上造成了陪读家长良好期望的“物极必反”。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的情形是: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城学校转移,直接造成“大班额”现象。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县城学校教室越来越“小”,显“挤”;农村学校教室越来越3 “大”,显“空”。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县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成为学校和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在这里,还需要郑重指出的是,既然是家长陪读,那么子女的监护人理应是家长。然而事

5、实上并非如此。部分陪读家庭的监护人对自己子女的监护权认识不清而造成监护权落实不到位。子女学习生活往往脱离了监护人的管辖视野。一旦有了监护问题,落实监护职责就比较棘手,常常使一些简单的监护问题变得复杂化。三、探析农村家长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县城学校教室“小而挤”,而村学校教室“大而空”的反差呢?为什么农村家长要想方设法,横下心来走“陪读”之路?经笔者对县城中小学陪读家长的询访了解和不完全统计,有近九成的家长对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产生质疑和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在办学条件、课程开设、信息化程度、特别是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县城学校相比,被远远抛在了后面。从陪读

6、家长反馈的信息来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我县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为不平衡,显然造成城乡学生成长发展的“起跑线”不同,有落差。而与此同时,广大的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又越来越强烈;这在当前无法看到子女在农村接受良好教育的情况之下,只好选择“弃村进城” ,也只好加入“陪读家长”的队伍当中。4 四、对如何应对的思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合理交流的长效机制。采用顶岗支教、轮岗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励县城学校教师自愿有限期地“沉”入农村学校,带动和影响一批教师提升执教水平。二是全力构建城乡教育信息畅通交流的网络。采用联片教研、定期对话等形式和渠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7、享,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交流,弥补城乡教育信息不畅形成的农村教育“空洞”。三是把古城小学改制为第三小学,使之具备寄宿条件。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和一定比例的学科骨干教师,首先从师资上提升该校的办学规模、水平和品位。从而,有效缓解县直小学班容量过大的问题。四是真正把乡镇中学办成有寄宿能力的中学。不仅要在寄宿条件上有新的改善,还要在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上下真功夫加以提升,真正做到:在食宿上,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在学业上,让学生学有所长、家长盼有所望。五是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体制。对于进城陪读家庭的管理,要建立安全管理的台帐和信息库,要定期不定期地检点抽查,加强宣传教育,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