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880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 2016年一模卷中古诗词鉴赏篇目的列表整理区县考察古诗词篇目名普陀区四块玉别情关汉卿浦东新区诉衷情陆游长宁(金山)区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奉贤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崇明县观沧海 望岳(比较)曹操杜甫闵行区诉衷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陆游 辛弃疾静安(青浦)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虹口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徐汇区诉衷情陆游杨浦区蝶恋花 四块玉别情柳永关汉卿松江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嘉定区江城子密州出猎诉衷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苏轼陆游 辛弃疾黄浦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闸北区黄鹤楼 天净沙秋思崔颢马致远宝山区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苏轼对上表统

2、计的总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诉衷情为今年热点考题,均出现四次。 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和四块玉别情出现两次。古诗鉴赏出现较 少,可大致了解即可。考过的古诗篇目可更详尽的复习。基于以上表格制成下面的鉴赏题型比较表格整理(见下页)上海市 2016年古诗鉴赏题比较点(表格三)比较的篇目比较点中心篇目()比较篇目()诉衷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抒发感情: 壮志难酬 的慷慨和悲壮 抗金决心和 壮志难酬 的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均为南宋抗金时期。作者均主张 抗金而受南宋排挤,壮志难酬。 写作: 1. 均对比今昔战场上和现在作者处境,并抒 发感情。 2. 由虚转实, 先由实转虚, 再由虚转实。 3.

3、 均写了在军队时意气昂扬的场景,均有对 现在年岁已老,无法抗金的描写和感慨。 4. 笔墨多在直接抒情 笔墨多在对过去的描写 5. 诗中的词如“貂裘”, “醉” , “剑”等都暗 含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基调: 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只有无限感慨和 悲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抒发感情: 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 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写作背景: 作者欲赴抗金前线却壮志难酬 作者被去职后报国无门 写作: 1. 均使用对比: 中作者年少时和如今的对比写出作者 的愤懑 中作者通过“当年”和“而今”,无愁 和忧愁对比写出作者的愁苦与不满 2. 结尾作者直接抒情,结尾作者通

4、过看 似轻松洒脱的话语间接表达自己的抑郁 3. 中作者的心理是愤懑而沉郁的,中作 者的心理是抑郁、深沉的。 4. 以作者情感抒发为线索,以“愁”为 线索。 基调: 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愁苦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感情: 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和 豪迈气概 写作背景: 作者欲赴抗金前线却壮志难酬 作者在密州做地方长官时出猎而作 写作: 1. 写了作者战场上的经历,写作者打猎 的经历 2. 通过对从前作者参军的描写写出作者的 壮志和脱离军队的遗憾,通过描写打猎场 景的壮观写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引出作者的 抒情。 3. 都写到头发变白。中通过“鬓先秋”写 出作者的壮志

5、难酬,中通过“鬓微霜”更 加凸显作者的豪兴。 4. 结尾写出作者的愤懑,结尾写出作者 献身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 5. 行文由虚转实,由实转虚 基调: 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狂” ,豪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感情: 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心中愤懑,意志坚定,有乐观精神 写作背景: 作者欲赴抗金前线却壮志难酬 作者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23 年 写作: 1. 均通过作者对以前的经历写出作者的愤懑 2. 句中均用典。中用了苏秦典故,说自己 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中用向秀和王 质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 年的感慨 3. 中无对未来的展望,中作者通过对未 来美好的展望,表现作者对仕宦升

6、沉、世事 变迁的豁达襟怀。 4. 中以作者的叹息结尾,将爱国主义的激 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合到一起,中以酬 赠题意和与友人的共勉结尾,表现作者坚定 意志和乐观精神。 基调: 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沉郁中见豪放,由低沉到高昂观沧海望岳抒发感情: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勇于攀登,傲视一切,意欲登上泰山之巅, 睥睨天下的壮志 写作背景: 作者北胜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 而作 作者正值青年时期时所作 写作: 1. 运用动静结合,描画了山岛和大海的景 象,通过作者远望的视角写出泰山的巍然 耸立 2. 由实转虚,写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表现 旷达胸襟和乐观气度,通过写作者眺望时 间之长表现作者对

7、祖国山河的热爱 3. 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表现作者得 胜归来的壮志豪情中表现作者对人生和未 来的壮志和抱负(均提及壮志豪情) 4. 开篇作者情感不同。兴奋而庄严,迫 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 5. 以“观”为线索,以“望”为线索 6. 均虚实结合 基调: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气势磅礴,朝气蓬勃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抒发感情: 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作 者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写作背景: 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写作: 1. 均写西湖美景 2. 以“春”为着眼点,以“行”字为线索, 重在晴天和雨天的对比 3. 运用意象(“早莺” , “

8、新燕”等)、动作 ( “争” , “啄”等)和修饰词( “乱” , “渐” 等)写出早春时的勃勃生机,通过晴天和 雨天描写写出景美。 4. 结尾直抒胸臆,运用贴切比喻 5. 描写地点不同,描写时间不同 基调: 喜悦和赞美天净沙秋山居秋暝抒发感情: 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作者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心情 写作背景: 作者不愿在朝廷中谋职 无记录 写作: 1. 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飞 鸿”和前文的景形成对比,一笔写成两面, 通过“月照”和“泉流”的对比写出景色 的幽静雅致 2. 开篇用六种意象渲染寂寥萧瑟的氛围来 衬托后文的景,开篇概括地勾勒出清新、 宁静、淡远的景色 3.

9、 末句运用多种意象多层次地描绘出色彩 绚丽的秋景图, “竹喧” “莲动”以动衬静, 描绘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4. 全篇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寓情于景, 通过景色的对比表达情感,末句表达了诗 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并直抒胸臆,表达隐 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5. 两作品描绘的景色均为秋景 基调: 明朗绚丽空灵清幽天净沙秋思抒发感情: 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思乡而不愿漂泊的愁苦 写作背景: 作者不愿在朝廷中谋职 作者漂泊在外而郁郁不得志 写作: 1. 两作品都写秋天的景致 2. 两作品都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3. 两作品开篇均写了秋天的萧索之景 4. 两作品均写到秋天美好的景色,但是目

10、的 不同,表现自己心中之景和对隐居的热爱, 以美景衬哀情,激起游人向往的情感,之 后更添悲凉 5. 两作品都通过末句将全作品串联起来,但 表达情感有所不同,未提及“思” ,却处处 写“思” ,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基调: 明朗绚丽悲凉愁苦黄鹤楼天净沙秋思抒发感情: 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思乡而不愿漂泊的愁苦 写作背景: 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所作 作者漂泊在外而郁郁不得志 写作: 1. 两作品都写了日暮时分的景色 2. 两作品都表现作者心中的落差:“小桥 流水人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 3. 两作品都通过眼前的景色抒发内心的乡愁 4. 两作品取景都由近到远,有层次感

11、5. 都围绕“愁”字展开,结尾点出“愁” 字,通篇无“愁 ” ,却处处有“愁” 基调: 凄凉而生愁悲凉愁苦蝶恋花如梦令抒发感情: (主人公)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恋意 中人的缠绵情思 作者(惜花)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 华 写作背景: 无记录无记录 写作: 1. 两作品都写了春天的景色 2. 开篇点明“春愁” ,表现主人公忧愁沮丧 (黯黯)的心情,开篇直接交代“雨疏风 骤”一事 3. 上阕情景交融,体现主人公的无奈、孤 单、凄凉之感,下阕抒情,写主人公苦中求 乐,情深志坚。结尾“终不悔”表现主人公 的坚毅与执着,“伊”有双关意,一指思念深 爱的女子,又暗寓词人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 标 4. “

12、试”写出作者不忍见落花又急切想知 道结果的矛盾心理。“试”从两方面写作者对 海棠的关心。结尾运用反复,表现词人埋怨 责怪的情态,通过两处对比体现作者惜春之 情 5. 都通过缠绵的表达表现内心的情感 基调: 沮丧而坚定 缠绵细腻四块玉别情抒发感情: (主人公)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恋意 中人的缠绵情思 (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写作背景: 无记录无记录 写作: 1. 两作品所记的事时间都在春天 2. 开篇情景交融,开篇直接抒情 3. 苦中有乐,有坚定,只有离别的伤痛 4. 都有“凭 阑”一动作,表现主人公的孤 单和凄凉,通过“袖拂杨花雪” ,借用苏轼 诗中的意境,表现主人公目送爱人离别心中 的

13、不舍 5. 结尾都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基调: 沮丧而坚定 不舍,愁苦送友人抒发感情: (主人公)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恋意 中人的缠绵情思 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写作背景: 无记录无记录 写作: 1. 开篇均写所见景致,中表现主人公的忧 愁沮丧,表现作者的留恋,所见美景更令 作者不愿离开 2. 两作品均寓情于景, “草色” “烟光” “残 照”更显凄凉,“浮云” “落日”分别代表 漂泊和分别,更令人感到难舍难分 3. 末尾直抒胸臆, 表达主人公的情深志坚, 通过“班马”的叫声来代替作者的内心情 感流露,写出难舍 4. 整首作品表达委婉缠绵,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热诚而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 哀伤情调 基调: 沮丧而坚定不舍,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