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6029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 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 有成。以致世人有 “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

2、政府主席。1920 年, 25 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 “ 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 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3、

3、总统教子自立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 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 ,其中又说: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 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

4、,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 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1929 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 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

5、,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 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 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 引导下, 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 “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 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 ,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

6、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 年 6 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 “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 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

7、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1918 年 11 月 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 “信任且放任” 的。可以说, 这也是一种 “中国式传家”。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

8、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 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路要靠自己走小时候,我经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锁在家里,通过见方的窗户只能看到窄小 的蓝天和细小的风景,我时常问妈妈: “为什么我们家里没有亲戚?”妈妈爸爸 告诉我,“我们家的亲戚都在山东,爸爸妈妈都从老家过来,没有亲戚,工作很 忙,怕你们出去受欺负,养你们四个很不容易,你们要记住生活要靠自己!凡是 不要依赖别人!”我记住了这句话,永远的记住了。 在学校里,不管发生了什

9、么事, 我都会自己解决,我所做的工作全部超出了 小小的年纪应该干的,很多老师喜欢我,他们喜欢我的独立自主! 小学的学校生活因为地域原因由天津小学全班移到了明泽,很多同学都在哭 泣,他们喜欢那所曾经相处多年的富裕校舍,高大的楼房, 宽敞的教室和众多的 校友,而我却很淡定, 安慰着眼前不可以改变现实的同学们,让他们和我一起接 受这所贫穷的学校,明泽小学成了我的母校。 这所艰苦的学校,没有操场,厕所是露天的,每到冬天,我们的生活就变得 异常艰苦, 冒着寒冬在露天的四合院里学习,楼内的雪花和寒风可劲的下着,挂 着,温暖已经离我们很遥远, 因为在家里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从小学会了独立自 主,学会了自己解决

10、困难, 因此我的进入状态要比其他同班同学要快一些。妈妈 说, “每一所学校的老师都是优秀的,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 我也相信这句话, 喜欢了我们的新班主任, 也喜欢了这种简单而又丰富的学习生活。冬天每天我早 早的来到学校, 承担了班级的生炉子工作, 我从家里抱来捡拾的木头, 用斧头把 他们劈成小块, 把同学使用过的废本做引子,点上火柴, 然后迅速的从炉子下面 引火,把细长的木屑放在上面,很快炉子的火就升起来了,当火稳定了,我就把 一些散块的煤放到炉子里, 然后让炉子保持一定的温度, 迎接同学们和老师的到 来。班级最苦最累的工作我担当着,我从来不觉得做这些事有什么委屈,相反我 觉得我很乐意做

11、这样出力的工作。妈妈知道我做这些,鼓励我说,“一定要帮助 老师搞好班级,让老师好好的工作,多教你们知识,你们也会多学知识!”母亲 善良的支持和善意的叮咛, 让我干得很起劲, 使老师和同学很喜欢我, 同时学校 也把上夜课的生炉子任务交给了我,夜幕即将降临, 我抵挡得住寒冷, 独自一人 来到学校, 自己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 为上夜课的成人们生火, 在成人们上夜课 之前,我已经为他们创造了最温暖的教室,一个冬天过后, 我得到了学校的第一 笔薪水 2.45 元,用这笔钱我买了最喜欢的书,妈妈知道了,高兴地说,“真了 不起, 孩子能挣钱了!路要靠自己走,钱就是这样辛苦挣来的! 自己花着才舒服。” 这笔来

12、的比任何人都早的收入从那以后成为了人生可以炫耀的资本,也带我走入 更独立的人生。 很快在这所学校,虽然仅仅两个班级,虽然我们是外来的,因为不卑不亢, 因为敢爱敢恨,因为敢说敢做,不怕苦怕不怕累,能干敢干会干,干的放心,干 得圆满,不但保护了我们的班级, 爱护了我们的老师和同学, 同时也在这所学校 里得到更多的老师的认识和认可。因为独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 在学习生活中,在妈妈的教育下,自理,自立成为我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学会了宽容和豁达,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至今成为了 我生活的闺蜜和永久的朋友。人的一生不需要富足的家庭生活,也不需要权贵的父母, 只要有良好的家风 家训,你就是很好的材料,必定会为生活创造更美更高的价值!西安市民“十不”行为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纸屑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从车窗抛物不翻越栏杆不无序乘车不破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