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428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威六中2016年11月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部分选择题( 41 -60,每小题3 分,共 60 分) 41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 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4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43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主要目的是() A.成为贤明的君主 B.笼络寒门庶士 C.

2、减少决策的失误 D.吸取隋亡教训 44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在全国设立36 郡” 的措施有利于() A.扩大秦帝国的疆土 B.避免割据局面的出现 C.中央各部门的配合 D.各级地方官吏的选拔 45“它( 科举制 ) 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 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 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4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 法之精髓,由传

3、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 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47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 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那个庞 然大物”是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勋贵集团 D 皇室集团 48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49.史记 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 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

4、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交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50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 “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 A推行土司制度 B 建立行省制度C 简化行政层级D 实行省官互迁51 百官春秋 记载: “周受命封建宗盟, 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 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52 唐朝时,“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

5、非王臣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53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54 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55.为纪念 “ 伟

6、大的立法者 ” 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 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 幅梭伦的画像 (如右图 )。 梭伦说 :“ 我拿着一只大盾 ,保护两方 ,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 地占据优势。 ” 这里的 “ 两方” 是指() A.地主、农民 B.贵族、平民 C.平民、奴隶 D.奴隶主、奴隶 56.按照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 ,其主要意义在于 () 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A.B. C.D. 57.“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 ,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 荣, 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 ,不允许任

7、何一方恃强凌弱。 ” 这是雅典执政官梭伦的 一段语录。下列哪一项与材料最相符() A.颁布“ 解负令 ” B.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C.设立“ 陪审法庭 ” 受理公民投诉 D.改革既不迁就贵族 ,也不偏袒平民58. 罗马帝国时期, 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 而总是被看做是一个人, 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 因此,如果他可随其所好的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这种发展A.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C.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皇权受到法律制约5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 “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 这就不可能称之为

8、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A “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60这是一段有关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插曲。为了要举行祭祀仪式, 哈德良走在前往神殿的路上。途中被一个女人拦住, 这个女人说要向皇帝请愿, 哈德良回答说:“现在没有时间。”抬脚准备继续前行。那个女人于是对着他的背影喊了起来:“既然这样,你没有权力统治我们! ”听到此言后,哈德良转身回到女人身边,听取了她的陈述。这段插曲说明了A.罗马帝国妇女政治地位崇高 B.罗马

9、帝国的主权属于所有公民C.罗马皇帝哈德良十分贤明 D.罗马帝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非选择题( 65题 22分,66 题 18 分,共 40 分)6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 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多种族” 的大国的缘故。 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 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 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浸长的过程, 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

10、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材料二: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 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 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分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 “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 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竞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

11、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 由官史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 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 后者是实际通用的、 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4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 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8 分)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

12、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王”所指代的人其功绩。(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的措施。(8 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2 分)(4)根据上

13、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6 分)历史答案41. 【答案】 C 【解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故排除A;分封制由共主 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 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政治制度, 排除 B;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 D。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 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 种制度。 “同祖同宗”、 “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 “叶落归根”是宗法观念的体 现,排除 C。 42.答案、 D 43.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唐太宗善

14、于用人納鉴主要目的是 为了政治上的考虑, 为了避免失误, 唐太宗不仅善于用人納鉴, 而且采用三省六 部制,让权力分散便于得到更明智的决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D都不 是主要目的,只是目的之一。 44.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始皇设立36 郡是为了实行郡 县制,避免出现东周时期的诸侯割据的现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 错误,当时秦朝已经统一了六国;C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D选项是郡县制之后才 会考虑的问题。 45. 【答案】 C 【解析】 由“唯一没有被动摇过” 、 “持续”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 续性,故选 C。有利于选拔社会

15、人才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能够缓和尖锐的 民族矛盾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B;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D。 46.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 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 所以息争也” 等反映了宗法制下等级制度和 尊卑有序,故选 D项。 47. 【答案】 B 【解析】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逆罪诛丞相胡惟庸,借此案而废中书省,而且硬性 规定为永制。胡惟庸曾任宰相,而“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 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丞相, 权分六部, 以加强皇权,故选B。内阁制度成立于明成祖,排除A;C不符合所学,排除。 朱元璋不可能毁灭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