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986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铜陵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铜陵市一中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 题。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吴琪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

2、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 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

3、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

4、 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 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

5、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 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 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2 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 1月 6 日)1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B

6、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2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7、。C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D过去, 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也会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C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

8、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D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 小题。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

9、,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会有使高丽者, 国主问龟山安在, 使回以闻。 召为秘书郎, 迁著作郎。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3 太学,时得召对, 言: “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 ”遂以时兼国子祭酒。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

10、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选自 宋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有删改)【注】南剑:今属福建省。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程深推服之推:推行 B杜门不仕者十年杜:关闭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事:侍奉 D 凡所论列皆

11、切于世道切:切合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B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C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D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

12、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3 分)_(2) 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4 分)_(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选自鸿门宴 ) (3 分)_(二)古诗歌鉴赏(11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8-9 题。 (11 分)九日登梓州城杜甫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4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5 分)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6 分)_(

13、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1 分)(1)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3)但我不能放歌,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4)_,思而不学则殆。(5)乱花渐欲迷人眼,_。(6)_,就在沉默中灭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 (4)题。 ( 25 分)龙虎斗陈玉兰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

14、府五色督军条旗。 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 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 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 苍天有眼, 佑我不死, 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 “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 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 好一副人才, 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