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839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 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怀远一中考试时间: 2015-5-2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 卷第 1 至 14 题, 第卷第 15 至 21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非选择题时, 必须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中国各地区都

2、有弃老传说, 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 令其在“寄死窑” 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 山地普遍 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 非自然生成。 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 分布的情况, 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 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 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 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 而选择的崇高行为, 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 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 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

3、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 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 彼时 的弃老习俗, 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 合理的理由, 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 恶的一种注脚。 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 的伦理感情、 亲情本能, 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 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 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 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 “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 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 唯物主义的论断, 已由

4、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 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 其他国家民族也有。 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 影楢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 岁以上的老人, 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 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 达尔文在非洲考 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 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 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 女既然不会生孩子, 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 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5、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 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 深入人心。 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 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 所著佛典 ?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 了弃老风俗, 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 者来歌颂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 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 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 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 的一大跃进。 现在的韩

6、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 超越。 1 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 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 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 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 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 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 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

7、,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 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 第段承接第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 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 第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段与第段构成并 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 朝鲜和非洲的弃 老习俗。 D. 第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 接 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 标 志着社会文

8、明的一大跃进。 3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 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 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 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 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 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 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二. (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19 分) 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 吴国夫人吴氏骤贵,

9、 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 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 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 王元泽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 何久召不赴?”答曰: “大人久病, 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 不晚且来。雱不惟赴省试, 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 ”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 何必预寻?”元泽答曰: “大人之意不然, 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每在家中云: 择邻

10、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 于地。是时潘夙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 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 “ 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 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 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 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 许带人

11、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 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 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 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王荆公:王安石。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舍人:官名。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 称司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效:学习 B. 方知荆南知:主持 C. 相属于道属:嘱托 D. 秀公令就岸就:靠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12、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 诏许之 大舟回旋久之 C. 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D. 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 又十分爱这个女儿, 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 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 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 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 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 垫,铺在厅堂地上

13、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 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 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3 分) 译文: _ (2) 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3 分)译文: _ _ (3) 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4 分) 译文: _ 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89 题。( 8 分) 安阳 好 (宋)韩琦 安阳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经秋。花外

14、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注】安阳,既是词人的故乡,也是宦游几十年后回来镇守的地方。这里远在 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州重镇。 8. 该词题为“安阳好”,请结合全词,简析安阳之“好”。(4 分) 答:_ _ 9. 有人说“和气镇飞浮”一句蕴藉着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豪。你是否 同意?请简要说明。( 4 分) 答: _ _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 分,共 6 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 杜甫诗歌登高于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中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怆的 诗句 是“ ,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子曰:“三军可夺

15、帅也,。” (论语子罕)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三(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 题。 鸟 群 高亚平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 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 原野上,一丘丘成熟 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 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 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 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在我童稚的心灵里, 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 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 景观。 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 依神禾原。 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 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