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0249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孔子编纂了诗 、 书 、 礼、 乐 、 易、 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六种教材各有教学任务,对人的思想都有重要价值。诗之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之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 礼之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之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奢侈

2、无度;易之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2、 “庶、富、教”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子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庶、富、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论述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在他看来,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首先是“庶” ,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 “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性作用。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

4、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教育,用礼教来整顿风俗,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3、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是说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5、,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4、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为了保证具备君子品格的人能够实际参与政治活动,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倡导贤人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 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5、教学内容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教授的内容做了

7、调整。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 书、 礼 、 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是, 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个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 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不把宗教内容列入教学科目,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偏重文事, 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

8、地位。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君子谋道不谋食” 。6、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孔子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在办学过程中,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的程度和需求的不同,都要求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需要进行教育。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通过 “听其言而观其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9、,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悟,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

10、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思考问题, 并力求能准确表达;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 。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基本的原理或观点。学生具备了这种思考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 “一以贯之”。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

11、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 ,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孔子提出“博学于文”、 “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要多听多看多问,扩大知识的来源和范围,以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居先,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要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中,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证明已有学。7、道德

12、教育(1)道德教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因此,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仁”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做人来爱。“爱人”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

13、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忠与恕是表现仁的两方面,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立志。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而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被外来因素所干扰,不要过多计较物质生活,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克己。 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

14、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力行。“力行近乎仁” ,孔子提倡“力行” ,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要求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应当是“言必信,行必果”。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15、省也。 ”改过。孔子认为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犯错误是一时的,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过则勿惮改” ,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8、论教师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不断进步。诲人不倦。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要以教为乐,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爱之,能勿劳乎?忠焉, 能勿悔乎?” 这种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孔子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温故知新。“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

16、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温故知新”的另一层含义是巩固旧知识与探索新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传承,又要探索创新。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 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所以,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术切磋。9、历史影响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