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4128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8.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和陶渊明(小学生讲读版)(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 牵强暗记。”朱熹 语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 近。忽逢桃花林 ,夹(ji)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 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忽逢桃花林v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入桃花源v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桃花源美好生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2、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见渔人宴请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处处志之辞去寻向所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现在的桃花源现在的武陵源文章结构文章结构 :为什么为什么 寻不到?寻不到? 发现桃花源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访问桃花源

3、离开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再寻桃花源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小结:这一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的时间,经过和所见的奇丽景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 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 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 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 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自然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情景)(祥和)(好客、淳朴、生活富足)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 与世隔绝的久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叹惋。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5、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3 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 45 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 ,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v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 ,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极端腐 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 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 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

6、本 无法实现。 v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421年, 刘裕闷死晋恭帝,晋朝灭亡了。他产生了对刘 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 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 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 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那一年,陶渊明57岁。 v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 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 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 ,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 ,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 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 寻迷路三段故事。 v

7、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 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 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在虚景实写的 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 ,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 的话题。v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 “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 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 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 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 ,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 微妙的内在联系。古今异同 词 语 古 义 今 义 鲜 美交 通妻 子绝 境无 论不 足俨 然鲜艳美丽食物味道好交错相通运输与邮电事业的简称

8、妻子、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要说,更不必说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值得不充足、不满整齐的样子好像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 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4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 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 想中的美好世界。想中的美好世界。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最是桃花饶态度,醉花娇绿恼人看。东园探桃李

9、杨万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崔 护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 陶渊明简介v陶渊明(约365427 年),字元亮,浔阳柴 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 末期政治家、辞赋家、 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 始人。自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v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 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 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 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 园诗一体,为古

10、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 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 的创作。 v自幼修习儒家经 典,爱闲静,念 善事,抱孤念, 爱丘山,有猛志 ,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v在那个老庄盛行 的年代,他也受到 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很早就喜欢自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v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 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 路。二十九岁时,他出 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 吏职,辞官归家。渊明 怀着“四十无闻,斯不 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 ,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 军。动荡于仕与耕之间 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 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开始隐居生活。v很难想像陶渊明

11、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 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 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 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 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 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 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 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葛巾漉酒v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 顺手取下头上葛巾 漉酒,漉完之后, 仍将葛巾罩在头上 ,然后接待他。无弦琴v陶渊明有一张不 加装饰的琴,这琴 没有琴弦,每逢饮 酒聚会的时候,便 抚弄一番,来表达 其中意趣。白衣送酒v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陶渊明 没有酒喝

12、,就在东篱采 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 篱旁边。过了一会,陶 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 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 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 而归。不为五斗米折腰v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 来到离家乡不远 的彭泽 当县令。在那年冬天, 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 来督察。陶渊明平时蔑 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 附势,他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 乡里小人折腰!”说罢 ,索性取出官印,离开 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 彭泽。我醉欲眠卿可去 v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 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 ,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 了,就会对客人说:“ 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 吧。”渊明的率真就在 此处。v苏

13、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 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 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 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 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 今贤之,贵其真也。“人 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 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 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 要原因。 v陶渊明的田园隐 逸诗,对唐宋诗人 有很大的影响。杜 甫诗云:“宽心应 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 生后汝期”。把陶 渊明视为知己。v苏东坡、辛弃疾给他高度评价。v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 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代表作: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v人称他是汉晋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欧阳修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v李白也很仰慕陶 渊

14、明的人品和诗 作,“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和 陶渊明“不为五斗 米折腰”的精神一 脉相传。v白居易非常敬仰 陶渊明的为人, “尘垢不染玉, 灵凤不啄腥”颂 扬陶渊明。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 十分崇拜。v奇文共欣赏,v疑义相与析。 v好读书,不求 甚解;v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 v结庐在人境,v而无车马喧。v问君何能尔?v心远地自偏。v采菊东篱下,v悠然见南山。v山气日夕佳,v飞鸟相与还。v此中有真意,v欲辨已忘言。五柳先生传v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性嗜酒,家贫不

15、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 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v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 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 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 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 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v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 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 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 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

16、不住严 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 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v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v v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 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 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 , 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 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 代的人呢?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 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 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 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 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 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主席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 力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为建设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