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区的解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3334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区的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脊柱区的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脊柱区的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脊柱区的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脊柱区的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区的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区的解剖(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柱区的解剖重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脊柱区常常是临床麻醉(腰麻 、硬膜外麻醉)涉及的重要地带, 此区正常解剖知识,对于麻醉医 师来讲尤为重要。皮肤 浅筋膜皮神经浅血管 深筋膜 肌层 血管神经 脊柱 椎管及其内容物境界与分区骨性标志 肌性标志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特点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一 境界及分区:l脊柱区是由脊柱及其后外方的软组织所组成的区 域,自上而下分为项部、背部 、腰部 和骶尾部。l项部上界是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外界为斜方肌前 缘;l背部上界以第7颈椎棘突至肩 峰连线即项部下界 ,下以第12肋下缘与腰部为界,外侧界为三角肌 后缘上份、腋后线及其向 下的延长线;l腰部下界为髂嵴,两侧为背部外界向

2、下的延长;l骶尾部为两侧髂后上棘与尾骨 尖连线围成的三角 区。 l皮肤切口二 重要的体表标志、标线l重要标志棘突 : C7棘突、L4棘突、骶正中棘肩胛骨下角:平T7棘突、七八肋间隙髂后上棘:两髂后上棘的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骶管裂孔骶角:骶管裂孔向下突出相当于骶5下关节突,是骶管内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肩胛冈内侧连线: 平T棘突 肩胛下角内侧连线:平T棘突 髂棘最高点连线:平L4棘突 髂后上棘连线:平S 2棘突 菱形区:左、右髂后上棘与第五腰椎棘突和尾 骨尖的连线构成,当腰、骶、尾椎骨折时,此 区变形。 骶正中棘: 骶外侧棘:骶椎横突构成,是经骶后孔行骶神 经麻醉的重要标志。l重要标线皮肤 浅筋膜

3、皮神经浅血管 深筋膜 肌层 血管神经 脊柱 椎管及其内容物三三 脊柱区的层次脊柱区的层次l(一)皮肤较厚,移动性小,有较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l(二)浅筋膜致密,厚,含较多脂肪,由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 项区浅筋膜坚韧。皮神经:来自同名部位脊神经后支,其中腰神经后支组成的臀上皮神经在腰 部急剧扭转时易被拉伤.浅血管:主要有枕动脉、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肋间后动脉、胸背动脉 、腰动脉及臀上下动脉发出的分支l(三)深筋膜脊柱区的深筋膜按部位分为项区深筋膜、胸腰部深 筋膜。1 项区的深筋膜分为浅 、深二层,浅层覆盖 在斜方肌表面,深层 在该肌的深面,称项 筋膜。 l位置:斜方肌的深面,包 裹夹肌,半棘肌

4、l上方:附于上项线l下方:移行为胸腰筋膜后 层l内侧:附于项韧带2 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 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骶尾区的深筋膜较薄弱,与骶骨背面的骨膜相结合。第二腰椎l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 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 ,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 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l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 尖 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 方肌鞘,并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12肋下 缘,向下附于髂嵴。中层上部张于第12

5、肋与第1腰椎横突 之 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l前层:又称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内侧附于腰 椎横突尖, 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 成内、外侧弓状韧带。由于项、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胸腰筋膜可被扭伤,尤以腰部的损伤更为多见,是腰腿痛原因之一。 (四)肌肉的层次组成:背肌和部分腹肌由浅至深大致分为四层:l第一层有斜方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后部;l第二层有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l第三层有竖脊肌和腹横肌后部;l第四层有枕下肌、横突棘肌和横突间肌等。#1斜方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后部#2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

6、#3竖脊肌腹横肌后部#4枕下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等肌肉围成的三角 听诊三角:或称肩胛旁三角。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腰下三角: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也可形成腰疝。腰区深部脓肿也可 经腰下三角出现于皮下。腰上三角: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三角的底为腹横肌的腱膜,腱膜深面有3条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是腰疝的好发区,也是腹膜后间隙脓肿穿破或引流的部位。l枕下三角 : s

7、uboccipital triangle 三角的 底为软后膜和寰椎 后弓,浅面为夹肌 和半棘肌,枕大神 经行于其间。三角 内有枕下神经和椎 动脉经过。(五)深部血管和神经深部的血管:l深部的动脉来源与浅部一致,另有椎动脉供血。l脊柱区的深部静脉与动脉伴行。l脊柱区的深静脉可通过椎静脉丛,与椎管内外、颅内以及盆部等处的深部静 脉相交通。脊柱区的神经:l主要来自31对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经。脊神经后支分 为内侧支和外侧支。l骨纤维孔: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其上外侧界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 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侧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l骨纤维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

8、骨纤维管。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上 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深部的血管神经动脉:1.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枕大神经伴行分 布至枕部。分支中有一较 大的降支,向下分布至项 区诸肌,并与椎动脉、肩 胛背动脉等分支吻合,形 成动脉网。2.肩胛背动脉:起自锁骨 下动脉,向外侧穿过或越过 臂丛,经中斜角肌前方至肩 胛提肌深面,与同名神经伴 行转向内下,在菱形肌深面 下行,分布至背肌和肩带肌 ,并参与形成肩胛动脉网。 有时肩胛背动脉与颈浅动脉 共干起自甲状颈干,称颈横 动脉,颈浅动脉即颈横动脉 的浅支,肩胛背动脉即其深 支。深部的血管神经3.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l段,穿第61颈椎

9、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按其行程分为四段,第一段自起始处至穿第6颈椎横突孔以前;第二段穿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第三段经枕下三角入颅;第四段为颅内段。 当颈椎骨质增生而致横突孔变小时,椎动脉可受压迫而致颅内供血不足,即所谓椎动脉型颈椎病。深部的血管神经静脉 1脊柱区的深部静脉与动脉 伴行。 2项区:椎静脉、颈内静脉 或锁骨下静脉。 3胸背区:经肋间后静脉奇 静脉,部分锁骨下静脉或 腋静脉。 4腰区:经腰静脉下腔静脉 。 5骶尾区:经臀区的静脉髂 内静脉。神经:来自31对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胸背神经和肩胛背神 经。 1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 相邻横突间分为内、外侧支

10、。 颈神经后支:项区皮肤和深层肌; 胸神经后支:胸背区皮肤和深层肌; 腰神经后支:腰区、臀区皮肤和深层肌; 骶、尾神经后支:骶骨背面和臀区皮肤。 分布特点:明显的节段性。 手术中横断背深肌时,不会引起肌肉瘫痪。 骨纤维孔(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后外方开口向后,与椎间孔方向垂直。境界:上外界 横突间韧带内侧缘下 界下位椎骨横突上缘内侧界上关节突外侧缘投影:连接L1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与L5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两点。该 孔即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该两点的连线上。骨纤维管(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前壁 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乳突下壁副突特点:三壁为骨,一壁为韧带,无伸展性。

11、投影:连接L1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1cm与L5平面后正 中线外 侧2.5cm两点,骨纤维管投影于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方该两点的连线上。2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 中、上13交点处斜向外下,经枕三 角至斜方肌前缘中 、下13交点处深面进入该肌。3胸背神经:起自臂丛后束,与同名动脉伴行,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支配背阔肌。 4肩胛背神经:起自臂丛锁骨上部,穿中斜角肌斜向外下至肩胛提肌深面,继沿肩胛骨 内侧缘下行,与肩胛背动脉伴行,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四 脊柱系解已经学习,这里不再详述五 椎管及其内容物(一)椎管概念: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通向:向上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内容物:脊髓、

12、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1椎管壁的构成: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后壁: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 两侧壁:椎弓根和椎间孔。骶段: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如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因素均可使椎管腔变形或变狭窄,压迫其内容物而引起一系列症状。2椎管腔的形态(不完全相同)颈段上部:(近枕骨大孔处)近似 圆形,往下为三角形胸段:大致呈圆形腰段:上、中部呈三角 形,下部呈三叶形骶段:呈扁三角形。 椎管以第46胸椎、第7颈椎、第4腰椎较小。(二)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1被膜:由外向内为硬 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2脊膜腔:各层膜间及硬

13、脊膜与椎管骨膜间均存在腔 隙,由外向内计有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 (1)硬膜外腔:位置: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特点:不是空的,呈负 压。内容物: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并 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注:此腔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腔不通颅内。临床硬膜外麻醉:这是一种在麻醉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上更有灵活性的一种麻 醉方法。几乎所有的局麻药均可以用于此种麻醉。 概念: 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处,对脊神经根进行麻 醉。穿刺点的选择:根据手术部位,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脊神经相应棘突间隙 。硬膜外间隙的确定:穿刺针到达黄韧带后,有

14、阻力突然消失、出现负压、无脑脊 液流出等现象。因硬膜外间隙血管丰富,穿刺针误入血管并不罕见,尤其是足月妊娠,硬膜外间 隙静脉弩张,发生率更高;误入血管会因鲜血滴出而被发现,少数病例因导 管开口处被小凝血块阻塞而不易被发现,当注射药时,小凝血块被推开,局 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而发生毒性反应。行硬膜外阻滞时,如果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能及时发现,超 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产生全脊 麻。患者短时间表现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 停止,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骶段硬膜外腔:特点:上大下小,前宽后窄,硬脊膜紧靠椎管后壁。骶管麻醉:

15、通过骶管裂孔将药物注 入骶管内可产 生硬膜外阻滞,但骶管穿刺的缺陷是骶 管的解剖存在很大的变异,并且容易误 入静脉。适应症: 会阴部、肛周手术如痔切除术、直肠等部位;也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的腹部手术。(2)硬膜下腔: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与 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有少量液体。 (3)蛛网膜下腔: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 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通。此腔末端高度扩大,称 终池,池内有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的终丝。成人脊髓下端 平第1腰椎下缘,故在第34或 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 麻醉。腰穿时刺针经过层次:皮肤、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 带,黄韧带、硬脊膜和

16、脊髓蛛网膜达终池。 小脑延髓池:是颅内的蛛网膜下腔。临床进行穿刺是在 项部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或第2颈椎棘突上方进针,经皮肤、 浅深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和蛛网膜而达该池。 成人由皮肤至寰枕后膜的距离为45cm,刺针穿寰枕后膜时 有阻 挡感,当阻力消失时刺针即已进入小脑延髓池。穿刺时 避免损伤延髓。椎静脉丛:是沟通上、下腔静脉 系和颅内、外静脉的重要通道。包 括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密布于硬膜外腔内, 贯穿椎管全长。椎外静脉丛:位于脊柱外面,在寰 椎与枕骨之间较为发达,称枕下静 脉丛。特点:两丛互相吻合交通,无瓣膜 ,收集脊柱、脊髓及邻近肌肉的静 脉血,椎静脉、肋间后静脉、腰 静脉和骶外侧静脉。向上与颅内交 通,向下与盆腔等的静脉广泛吻合 。(三)脊神经根1行程和分段:脊神经根丝离开脊髓后,在相应的椎骨平面,汇成前根和后根,穿蛛网膜囊和硬脊膜囊,然后行于硬膜外腔中。脊神经根在硬脊膜囊以内的一段,为蛛网膜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