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2787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概况 结构主义又称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他们号称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是最早一批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赫希曼,他们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张非均衡分析。理论基础:一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应的:一方面新古典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而发展中经济一般是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支离破碎。另一方面新古典将经济发展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经济需要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通过结构变化实现经济的宽 化(WIDENING)。 二是对凯

2、恩斯经济理论的推崇。欣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受凯恩斯经济学中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的启发,主张要重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理论特征: 一是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关注发展中经济的刚性状态,认为发展中经济里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会自动向均衡点移动。发展中经济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均衡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 二是发展了结构分析方法。使结构分析方法50年代70年代有一种直觉的假设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维模式。 三是提出了结构改革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实施工业化、重视资本积累、强调计划化、主张平衡发展战略、重视分配政策的改进。 二、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的经济发

3、展思想 (一)罗森斯坦罗丹经济发展思想:大推进理论 1.生平。罗森斯坦罗丹生于波兰,后来曾经济在伦敦大学任教,担任过世界银行经济学部副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教 授、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1943年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而著名。提出了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2.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1)用剩余劳动力论证了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必要性 为了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通过兴办工业部门来解决。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工业化国家不一样,传统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有缺陷的。他把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直接的假定来论证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他认为一半由国内提供,

4、一般由国际提供,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2)工业化的模式 罗森斯坦罗丹依据工业化的资本筹措途径,把工业化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在国内筹措资本的工业化模式,但是这种工业化依靠当地资源,工业化的速度慢,与世界孤立。二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工业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投资或者国际贷款筹措工业化资金。第二种是比较好的工业化模式。 大推进理论 中心思想: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增长理论绝大部分就是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走出“贫困恶

5、性循环”.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一是生产函数的不可分割性。社会基础资本是不可分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达到必要的规模才能使用。否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二是储蓄的不可分性。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相反,它的增长是有阶段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 三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

6、,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销售出去,从而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购买,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罗森斯坦罗丹、钠克斯强调需求平衡,认为,要使发展持续下去,必须有平衡发展,主张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解决市场狭小以及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因为市场狭小,在单一生产路线中不会诱致私人投资。 其政策主张: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个部门中同时进行 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二)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说 1.生平简介:哈尔维.莱宾斯坦,生于俄国,在普林斯

7、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8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代表作是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他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在于:认为发展中经济体是一种准稳定均衡体系,依据这种认识,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假说。 2. 基本思想 (1)莱宾斯坦认为为了打破经济的稳定状态,达到持久增长,最初促进发展的刺激或者努力必须达到临界的最小规模 。这就是著名的“最小临界努力假说”。 他把能够打破贫困均衡的刺激和内部努力的某一点称为临界点。如果外部刺激小于临界点,均衡不能被打破;如果外部刺激大于临界点,均衡能被打破,从而实现增长。 (2)依据。 第一,人类在根本上是相像的,所以可以依据相同的理论去说明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共同问题。 第二,尽

8、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但是低所得经济持久不振,表明这种经济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 第三,各项刺激所组成的合力,压低了所得水平 3、决定最小努力的因素 第一,内在不经济。企业为了取得相当的效率,不得不维持投资一个超过某一最低程度的规模,如果投资小于这个规模,就会内在不经济。这就要求投资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不应该广泛分散。 第二,外经济。各种产业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业发展会给其他产业带来外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要克服产业间相互依赖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达到产业间的增长。 第三,诱发性及自发性抑制因素的克服。能在经济启动的同时,克服由于增长的刺激产生的诱发性和自发性抑制收入的障碍。 第四,非经济层面与经

9、济增长的关系。应该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创造出一个新的机制,克服文化和体制上障碍,使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源不断地发挥。 4.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 为了加强最小临界努力假说,莱宾斯坦提出了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认为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资本-产出比率在第三产业比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 在既定的变化速度下,一个经济体必须达到某一最低所得水准,才能实现持久的人均收入所得。如果初期人均所得水准低于这个临界点限额,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足够投资。 (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结构转化 1.生平:钱纳里

10、,1950年在哈弗大学获得经济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72-1982年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他与赛尔奎因等人以工业化为主线,研究了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及其政策. 2.发展的模式 (1)发展的一般模式 一致性假说: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出现在各国之间具有充分的一致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资源配置、要素使用和其他结构特点方面产生出了一致的变化型式。这种思路和结构主义有所不同,因为结构主义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不一致。 他把工业化分为三个方面: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积累分为三个方面:(1)投资(2)政府收入(3)教育 ;资源配置过程分为三个方面:(4)国内需求结构(5)生

11、产结构(6)贸易结构。人口和分配过程形成四个方面:(7)劳动力配置(8)城市化(9)人口过度(10)收入分配。这10各方面加在一起描述了一个穷国向富裕国家过度的基本内容。 (2)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 钱纳里创造性地依据国家人口规模的多少,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大国模式与小国模式 一是大国模式。大国效应明显地反映在贸易额上,进口额通常都不足于小国的一半。大国的经济规模大,无论在初级产品出口,还是在工业化出接口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一些。在生产模式上,大国通长采用国内模式,采取内向型经济政策。 二是小国模式。小国容易受到国外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影响,缺乏构成出口基础的自然资源,资本流入非常高,依赖外

12、资发展工业。 3.结构变化 (1)内部结构变化 一是工业化过程。建立了一个工业化模型来刻画工业化过程,其工业化模型应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说明需求、贸易、生产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用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来分析商品和要素中替代的可能性问题。其工业化模型主要用以说明转变时期有关资源配置。 二是要素替代和结构变化。钱纳里提出了当要素供给和相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生产结构和要素使用的最佳变化。他最初建立了一个包括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假说的分析框架。 三是资本和外汇随着时间最佳配置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论证了协调投资将比基于现有的市场信息和单个投资

13、决策更为有利的利用资源,协调投资能够使资源得到节约。提出了政府协调投资的政策主张。 (2)外部结构 钱纳里用外部结构来描述由外汇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的特征。研究外部结构的目的在于研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入在发展中的 作用。他用“贸易限制增长”来研究外部结构,分析了外部流入资金变化与国内生产和外贸结构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 4.工业化的经验 钱纳里和鲁宾遜、赛尔昆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根据9个国家的经验和实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展战略。 (1)结构转变是工业化的基本经验 钱纳里认为工业化国家的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

14、研究成果。如,恩格尔定律、刘易斯假说、赫克谢尔-俄林定律、人口理论等,但是这些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主张引入结构主义,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变中的实质性差别。 钱纳里通过研究12个发达国家,20个发展中国家的产出、投入和全要素增长率,得出的结论是: 发达国家的特点是劳动投入低速增长,资本和产出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高 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劳动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比较快,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低。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更加注重要素投入的扩张,而不是生产率的增长。 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描述了工业化的一般特征: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

15、社会基础设施份额的上升、初级产品份额的下降。 依据这种特征分析,钱纳里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缓慢;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其特征是产业结构转移的重心由初级产品的生产转向制造业生产的转移。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特征是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由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的部门。 从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结构转变的特征之一是制造业生产的相对重要性迅速提高,同时初级产品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下降。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重工业作用很大的时间阶段,紧接着是重工业作用的急剧下降的时间阶段。 工业化与结构转变联系在一起,决不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的简单增加,最终需求结构、中间产品的使用都在起作用。 (2)结构转变的理论说明 钱纳里认为,工业化过程之所以发生结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结构转变提高了 生产率。他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率的概念,得出这样的规律:在农业中,资本产出比率在初始阶段相对较低,然后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社会基础设施则相反。在工业化初期,资本系数高,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