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75516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 .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 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 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 抹脸 、 吹脸 、 扯脸”, 此外,还有一种“ 运气 ” 变脸。“ 抹脸 ” 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 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

2、,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 抹脸 ”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 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 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 吹脸 ”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 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 ” 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 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 的地方 (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

3、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 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 净利落, 假动作要巧妙, 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 中的钵童 (紫金铙钵 ),可以变绿、 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 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如问病逼宫 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

4、“ 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 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柳倩也说: “变脸 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 见者改观, 变脸 是感情的象征, 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 而 变脸 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加之演员能于观众 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成都茶馆 .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 坐茶馆 ” 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 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

5、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 留下深刻的印象。成都茶馆的“ 三件头 ” 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 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 三件头 ” 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 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 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七十二行, 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 群众的娱乐场所。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这种活动

6、一直保留到现在。有 的茶馆还是川剧“ 票友 ” 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打围鼓 ” 一名 即出于此。“ 九大碗 ” .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 办“ 九大碗 ” 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 同当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有始有终,绝不 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去吃“ 九大碗 ” 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 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主人抱着这本人情

7、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还人家。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 助大家的力量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同时使镇 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多少年来人们牢牢守着这种约定 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 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 不韪的。我很佩服祖辈们定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 “ 九大碗 ”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以吃而论, 主人家至少须备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 (

8、一般是鲤鱼 ), 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菜那就更多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九大碗 ” 质量也须 “ 与时俱进 ” ,若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 么,背了会将这家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别人说长道短。办“ 九大碗 ” 不能太 “ 水” 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 九大碗 ” 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菜都有明确的分 工,不是 “ 专业人员 ” 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 大师傅 ” 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

9、候你就得靠边站。我认识一位 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 九大碗 ” 了,已经 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 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他最拿手的菜 是“ 蛋裹元 ” ,这也是高庙的“ 九大碗 ” 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我曾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 的“ 蛋裹元 ” ,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 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 很薄 )包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有许多人都按照

10、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好吃。 吃“ 九大碗 ” 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十多桌,这一轮 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摆完。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 白酒,有 “ 小五粮液 ” 的美称,酒不够的话,还可加。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 九大碗 ” 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 一道独特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这样的场面往往要 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 .四

11、川德阳民俗风情每年 1月至 2月举行。 绵竹 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 “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 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 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绵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 活动。 “金鼓开道 “、“喜报阳春 “、“狮子起舞 “、“社火平台 “、“年画人物踩高烧“、“喜打春牛 “等 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川菜川菜系也

12、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 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 “.川菜以 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 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 新,享誉中 上河帮

13、 (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 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 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 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 (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 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 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

14、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 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 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 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 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小河帮 (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自贡 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

15、味为三大类别。盐 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 百菜百味、烹调 技法多样 ” 的传统之外,更具有“ 味厚香浓、辣鲜刺激” 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 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 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 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 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

16、、牛佛烘肘、粉 蒸牛肉 (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 “ 合浦还珠 ” ) 、火爆 毛肚、 谢家黄凉粉、 郑抄手、 酸辣冲菜、 李家湾退鳅鱼等。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 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 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 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川菜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 的特殊风味,享有“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美誉。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 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 福祥班 ” ,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 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 福祥班 ” 民间木偶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