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56604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五)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一) 模拟试卷五注意:1. 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2. 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3. 本试卷满分100 分,答题时间为90 分钟。4.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的“苦”、“劳”均属于形容词的( A )2、下列对“老臣

2、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的分析正确的是( B )A 两个“之”的用法相同,都是介词B 有复杂宾语的现象C “于”是引进比较对象的连词D “窃”是私下里的意思,敬词3、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此句中活用的词是( D )4、 “国”的本义是(C )A 国家B 天子统治的地方C 诸侯统治的地方D 国都5、 “疾” 、 “病”这两个同义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D )A 词义范围大小不同B 词义感情色情不同C 词语语法功能不同D 词义程度轻重不同6、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B )7、“冬,大有年”中“年”的意思是( C )8、下列叙述句中,属双宾语句的是( D )

3、A 冬,晋文公卒B 晋侯秦伯围郑C 初,郑武公娶于申D 公赐之食9、在古代汉语里,为了便于区别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中古以后人们曾把用作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这种现象叫做( B )10、古代汉语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指示代词“者”表示( C )A 系词B 判断C 提示和加强语气D 等同关系二、 【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A 使动用法B 意动用法C 作状语D 作主语A 败B 故C 过D 西A 梅膺祚B 许慎C 陈彭年D

4、丘雍A 年龄B 年月C 收成D 寿命A 异读B 破读C 音变D 古今音11、 “再”是个副词,可以译成“两次,第二次”,下列句子含有此义项的是(ABCD)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C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D 再战而烧夷陵12、下列句子中“乱”字当“没有秩序”讲的是(ABC )。A 以乱易整,不武B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C 欲洁其身乱大伦D 关雎之乱13、下列句子中的“让”字,含有“推让”的意思的是(ACD )。A 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B 刑仁讲让C 当仁不让于师D 公使让之14、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BD )。A 冬,晋文公卒。B 贡之

5、不入,寡君之罪也C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D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5、下列句子中有活用的是( ABCD )。A 孟尝君客我的“客”B 左右以君贱之的“贱”C 衣冠而见之的“见”D 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三、 【判断题】 (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填在 答题卷相应题号处。16、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出自孟子 。( F )17、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犹不及”。( T )1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正确翻译是“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

6、的缺点。 ”( T ) 19、晋文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只是晋国的一任皇帝。( F )20、“齐其闻之矣”中的“其”是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F )21、“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字是“过分”的意思。( T )22、“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翻译成白话文是“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 T ) 23、古代帝王死称“薨” 。( F )24、 “会天大雨”的意思是“聚会的时候赶上了大雨”。( F ) 25、“本”和“末”都是指事字。( T ) 四、 【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题5 分,共 2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26、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

7、相矣?”此句中的“颠”应如何解释。摔倒27、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句中“登”的意思是什么?丰收28、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动词,去的意思29、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句中“生”的意义和用法。动词,产生,生出的意思五、【论述题】(本大题 2 小题,每题10 分,共 2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30、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 “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出谋划策有没有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的?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

8、习? ”31、辨析“视”、 “望” 、 “观” 、 “看” 、 “见”、 “睹”的意义?一、视:表示看的动作。齐桓晋文之事: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现代汉语“视角” “视力”“视线”等词中的“视”用的都是这一义项。二、见:看见,表示看的结果。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现代汉语中有成语“视而不见”(看了就像没看到一样),从这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视”与“见”的区别了。三、睹:与“见”字意思相近,也表示看的结果。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现代汉语“熟视无睹” (经常看,却跟没看见一样)也记录了“视”与“睹”的差别。不过现代汉语中,“见”

9、多用在口语中,“见面” “见闻” “见证”,而“睹”则用于书面语,常见的成语除了“熟视无睹”,还有“耳闻目睹”“有目共睹” “睹物思人”等。四、看:用眼睛注视,强调一定的方向或对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再如现代汉语的“看待”“看齐”“看好”等词也都有一定的对象性。五、观:表示仔细地看。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从现代汉语的“观察”“观赏”“观测”“观摩”等词中也能看出它的这一义项来。六、望:强调向远处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此外再如成语“一望无际

10、”“登高远望”“望穿秋水”等。七、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再如“管中窥豹”“窥探”“窥视”等词中的“窥”都是这个意思。六、【思考题】(本大题共1 小题,每题 10 分,共 1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32、在中华民族的图谱中, “龙”一直被赋予“神圣、吉祥”之意,代表着民族的灵魂和企盼:我们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 ;历代君王要穿“龙袍” ;皇室宫殿要有“龙图” ;江山社稷有“龙脉” ;杰出人物被誉为“人中之龙”;表达喜庆和睦又有“龙凤呈祥” ,2012年又是龙年,“龙”对于华夏民族意义又非同

11、凡响,我们有必要对其增进了解和研究,下面请同学们作答:1、 “龙”的形象和意义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关于“龙”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请举例说明。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的开化繁衍历程中,龙的神话传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国传说中的夏禹、共工、太暤、黄帝在神话中等都被描述为“龙身人面”或“人首蛇身”,说明在原始社会以龙为图腾的民族是很不少的。在自然界,除了在远古有各种各样的恐龙外,根本没有“龙”这种动物,在爬行类化石中也无神活中的那种“龙”。著名学术大师闻一多说,龙是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他认为“龙”实际上是蛇。据其他人研究,除蛇以外,龟、蜥蝎、鳄等爬行动物都是最初创作“龙”的模型

12、,甚至有人说沙漠中骆驼也是由远古的“龙”演变来的。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传说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神话不同于迷信,它是原始人想改造自然,但在自然面前又无能为力的表现,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闻一多认为,在华夏民族形成时期,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民族(Klan )兼并和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民族, 大蛇才接收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 髻的尾,狗的爪, 鱼的鳞和颈 , 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的形象,学术界基本上同这种看法,我们也表示支持。龙的神话传说悠久,想象其内容必是极为丰富。这里仅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以叙述。最新考古

13、发现,人类的祖先在中国,*1人们还在巫山龙骨坡找到了代表200 万年前一种混浊初开的石器工业和一种史前文化“龙骨坡文化”,是迄今已知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遗存*2 。炎黄子孙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便以龙为图腾,太嗥即伏羲氏,传说伏羲氏作针,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氏史籍记载,“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名。”太嗥是所有夷人的祖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的“九夷”部落。黄帝,即有熊氏,又称轩辕氏,是北方许多氏族部落的共同祖先,黄帝部落在扩张中,“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结为联盟。在华夏氏族形成的历程中,曾经爆发了多次激烈的战争,相传黄帝在与蚩尤的斗争中,“使应龙蓄水,”抵挡

14、蚩尤。后来黄帝又集合熊、罢、虎六个氏族,战胜了炎帝,统一天下。在古代传说中,人们把原始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如衣服,舟车,文字,历法等都归功于皇帝,使其越来越具有帝王的形象,龙便是皇帝的象征,后来演变为皇权的特征。陕西黄帝陵传说是黄帝的衣冠冢,黄帝升天时,乘龙而去,子民不让,只扯下龙须,变将黄陵的龙须草。黄帝的后裔夏后氏,似姓,在氏族社会时期以蛇为图腾。大约在氏放社会末期,快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夏人吞并了许多以兽类为图腾和以鸟类为图腾的氏族,成为一个部落联盟,为了表现这一客观事实,便把兽的角和鸟的爪加在他们的图腾神物蛇的身上,便成为“龙”了。龙是神秘的动物,不是自然动物,在生物学上没有

15、龙,龙这种神物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因为夏人以龙为神物,而夏代的文化又为后人所继承,所以龙在中国的神偶中,是最大的神物,在各方面都有表现,时代久悠,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始祖是黄帝,按谱系是黄帝生子骆明,骆明生子白马是为鲸,为渔猎部落。鲸的儿子即大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考古尧时“洪水滔天”有鲸禹治水之神话。“竭竭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用鲸治水九年失败,又用鲸子大禹治水“孟子腾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末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鳘殖,五谷不丰,禽兽僵人,兽蹄鸟迸之道交于中国。七独扰之,举舜而焚之。敷治导,舜使益掌头,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迹

16、匿。禹疏九河,沧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和泗而注三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庄子天下记载,昔者禹之湮洪水, 决江河面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支川三千, 水者无数, 禹亲自操囊耜, 而九杂天下之川。 ,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吕氏春秋古乐也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洪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大禹治水功盖天下,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事业和国家社稷为重。大禹治水时,相传得到神龙相助,因而“禹平水土,主应山川。“拾遗记卷二云:“禹治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立龟负青泥于后。”楚辞天问说禹治水时湮疏并用。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划地,导水所注,当决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