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338641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 年)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地质环境背景(一)北海市概况。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85010947、北纬20 54 21 55 之间。国土面积约3337平方公里,辖一县三区(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总人口约162 万人。(二)气象水文。北海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低纬度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气候区,夏季盛吹偏南风,空气暖湿,高温多雨,冬季多吹偏北风,低温干燥。全市年平均气温22.6 , 78月份气温最高,多年极端最高温37.1 ,极端最低温2 。北海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3.0

2、mm,降雨多集中于49 月。境内河流、水库众多,主要分布在合浦县境内,地表水资源分区属桂南沿海诸流域区,区内共有大小河流93条,总长 558.1km。其中集雨面积25km2以上的河流有23 条,县内流域面积2323.6km2,年平均径流量为287.75m3/s。 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干流全长287km, 流域面积9704km2,其中合浦县境内干流长约100km,流域面积1381.2km2。调查区内水库约39 座,其中大型水库 1 座(不含合浦水库) ,中型 4 座,其余均为小型。洪潮江水库是调查区内最大库容的水库,集雨面积约400 km2,总库容7.03亿 m3 ,有效库容3.0亿 m3 。(

3、三)地形地貌。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濒临北部湾。东北部为垄状丘陵,海拔一般100 200m ,最高为 492.8m;西北部大部分为垄状丘陵,海拔一般为50 100m,最高为154m ,局部波状丘陵标高一般50 80m ;中部和南部大部分为新生代松散层组成的倾斜平原,其中部为北东走向的隆起带,标高为45 120m 。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和东北高西南低,由北部的丘陵逐渐过渡为残丘、平原直至沿海滩涂。平原标高一般为10 40 m ,滩涂标高一般为1 5m 。南部海上分布有涠洲和斜阳两个海岛,为火山缓丘地貌。(四)地层岩性。北海市除广泛分布第四系外,其余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和

4、第三系等。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和第三系的松散土体,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粘土、 砾砂等, 其次为砂岩、泥岩、页岩、碳酸盐岩和花岗岩、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等。具体各地层岩性及分布情况详见表1-1 。(五)地质构造。北海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西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地带,按照各类构造形迹的性质、规模和排列关系,将其分为隶属于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1. 华夏 新华夏系。该构造体系为调查区的构造主干骨架,由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伴生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岩。 在地貌上反映为:走向北东的山脉、盆地和西南走向的主要河流。如合浦断陷盆地、南康盆地、十字路隆起带、公馆向斜盆地、南流江等。2.

5、 东西向构造。该构造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西部的星岛湖周围,褶皱多呈长条状、线状, 走向近东西向,白沙盆地也呈近东西向展布。3. 北西向构造。仅见于断裂构造,遍及整个调查区。北西向断裂通常切割华夏新华夏系和东西向构造,表明其发育时期较晚,断裂规模一般较小,均具压扭性特征。(六)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北海市各岩土体的成因、建造类型、岩性、结构、岩石强度,以及岩土体的组合关系,调查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和岩浆岩类四大类型,五个工程地质岩组(表 1-1 ) 。(七)人类工程活动。北海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主要有建房、矿山开采、 交通和水利建设以及地下水开采等。丘陵地区削坡建房

6、和渠道开挖边坡的坡度较陡,一般在 6080之间, 边坡开挖后大多数未进行防护治理,强降雨时引发滑坡、崩塌产生的可能性大。公路削坡的坡度稍缓,一般50 60 铁路削坡脚较陡,但一般都采取护坡措施。这些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较高,开挖边坡大部分为土质边坡,强降雨时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矿山以粘土矿和石灰岩为主,粘土矿开采主要影响环境,其次是破坏道路,石灰岩开采主要是大量抽排地下水而引发岩溶地面塌陷。二、地质灾害现状(一)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北海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合浦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情况,北海市现状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等五

7、种类型。(二)地质灾害规模。我市发生的滑坡、崩塌规模一般比较小,崩塌规模除南流江河岸崩塌及个别边坡崩塌相对较大( 500 1000m3)外,其余都小于100m3,大部分的崩塌规模为10 50m3之间;滑坡规模相对较大,但均小于10000m3,一般以100 500m3之间为主。不稳定斜坡的规模约800 1000m3。 岩溶地面塌陷规模均为小型,陷坑面积一般为130m2 , 最大不超过100m2。调查发现地裂缝1 处( 3 条) ,长 80 200m ,宽 0.3 1.5m ,深约 1 5m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以下称实施细则)有关划分标准(表1-2 ) ,

8、调查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的规模均为小型。(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1. 空间分布规律。( 1)崩塌的分布规律。全市共有崩塌地质灾害点109处,崩塌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平原及河成高阶地、丘陵,其次是南流江河岸、海蚀崖等。其中冲洪积平原及河成高阶地76 处,丘陵区 18 处,南流江河岸(含海堤)崩塌8 处,海蚀崖7 处。各类地貌的崩塌分别占崩塌总数的69.7%、16.5%、7.4%、6.4% 。崩塌体的岩性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土体。( 2)滑坡的分布规律。滑坡共32 处,其中,丘陵区31 个,占滑坡总数的96.9%,只有1 处发生在河成高阶地的前缘,占滑坡总数的3.1% 。( 3)

9、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地面塌陷均为岩溶塌陷,共发现13 处,其中11处分布在闸口公馆一带的岩溶残丘谷地中,2 处分布在山口镇北侧。大部分以塌陷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陷坑一般 3 7 个不等,最多可达20 多个, 每个陷坑相距约5 20m左右。 以上岩溶塌陷大部分分布在采石场及开采井周围。( 4)不稳定斜坡(含危岩)。调查中发现有3 处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较陡的丘陵区和海蚀崖地带。其中 2 处分布在合浦县北东部较陡的丘陵区,1 处在涠洲岛海蚀崖地带,明显受地形地貌限制。( 5)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在合浦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中发现一处地裂缝,分布在山口镇新圩村委新圩村附近,地貌为火山缓丘,岩性为

10、玄武岩风化层。共有裂缝3 条。(6 )海水入侵的分布规律。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合浦县西场镇至沙岗镇以南一带、党江镇的大部分地段。地貌上基本属河口三角洲及海积阶地,分布范围约163km2,沿海岸纵深约3 13km,宽约28km,基本属自然入侵;市区的海角大道及侨港镇的海水入侵面积约2.3km2,主要是不合理开采造成的。2. 时间分布规律。崩塌、滑坡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 8 月份,尤其是台风伴随强降雨的情况下,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最大。岩溶地面塌陷除人为因素外,主要发生的时间是在枯水期12 月至翌年的1 、2 月份。(四)地质灾害引发因素。1. 降雨。降雨是引发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

11、109处和 32 处滑坡点看, 均集中发生在6 8 月份的雨季,一次强降雨过后就会造成多处边坡崩塌、滑坡,调查区的崩塌、滑坡绝大部分都发生在 7 8 月份。2. 人类工程活动。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尤其在丘陵区,天然状态下斜坡稳定性比较稳定,丘陵区12 处边坡崩塌和28 处滑坡均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主要是人工开挖边坡,形成临空面, 破坏了斜坡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导致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岩溶地面塌陷大部分是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的。(五)地质灾害灾情。根据北海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合浦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截至2010年,

12、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158处(表1-3 ) ,造成 9 人死亡,破坏房屋52 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78.11万元。其中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6.9万元;崩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3.21万元;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9万元;地裂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0.1万元;不稳定斜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万元(为HP-60不稳定斜坡点的前期滑坡损失)。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共1352人,受威胁财产共计 1449.29万元。 其中威胁最严重的灾种是崩塌(主要是南流江河岸崩塌),共威胁人员1196人,威胁财产1265.19万元;其次为滑坡,共威胁人员38 人,威胁财产76.6万元。

13、地质灾害直接造成的损失和威胁情况详见表1-4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标准,北海市现状地质灾害灾情全部为小型(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1-5 ) 。另外,海水入侵造成海角大道以西一带的民井(机井)变咸,被逼关闭,侨港镇部分民井(机井)变咸关闭。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市、县区设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市、县区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各级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按计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规模不大,但危险性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积极筹措经费进行应急治理。(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合浦县和北海市于2007年和 2008年先后开展

14、了1 :10 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全市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2010年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关规定,对没有进行评估的新建和扩建的项目不予审批,对评估过的项目进行备案。(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通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后,我市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网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坚持每年汛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详见表1-6 ) 。市、县区成立群测群防网络指挥中心,由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乡镇一级设群测群防网络指领导小组,村委一级设群测群防网络监测小组,各村具体落实各相关责任人、监测人及各项防治措施

15、,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发放明白卡和避险卡,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广泛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工作,使监测人员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方法,增强了村民的防灾意识,提高村民的防灾能力。(四)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年汛期, 市国土资源局均组织赴各个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进行险情巡查,给受威胁的村民发放应急避险表和明白卡,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指导监测人进行监测。安排人员到各乡镇国土所进行24 小时值班, 做好台风和强降雨等突发气候主要隐患点指挥和动员群众撤出准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防灾预案,建立灾情速报制度,及时编写调查简报

16、。但由于各种原因,至国土、气象、水文等部门尚未建立预报预警网络。(五)勘查治理工作。自 2007年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以来,我市对南流江石湾河段东边江村河岸崩塌(HP-23)治理(该灾害隐患点为水利部门治理)、曲樟中学崩塌 (T02 ) 、闸口中学崩塌 (T05 ) 、赤江中学崩塌(BH-14 )等 4 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搬迁避让2 处( HP-046、HP-053,其中 HP-53只搬迁一部分) ,应急治理7 处(HP-059、T003 、T004 、T006 、 T007 、BH-059、BH-060) 。在资金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共投入治理费用约35 万元(不含水利部门的治理费用),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281人(已治理(含应急治理)的灾害点详见表1-7 ) ;铁道部门也及时治理芋萌塘铁路边坡崩塌(HP-020) ,确保铁路畅通。(六)存在问题。1 主要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不足,原区划报告中防灾预案的10 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