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328209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仨读后感800.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 800800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我们仨读后感 800 怎么写才好呢?小编搜集整理了优秀范文供大家查阅,希望大家喜欢。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 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心情

2、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 ,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 ,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

3、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

4、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 。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

5、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

6、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

7、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是的,有情、有爱,何尝担心没有幸福呢?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 。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

8、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

9、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

10、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 。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