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75433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纲要 一、神话:起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运用幻想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生 活和愿望。 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楚辞等保存神话较多。山 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上古神话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自然神话、 英雄神话、 创世神话和传奇神话。 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二、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 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 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

2、类内容;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雅:是西周王 畿内的诗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 :是指诗经所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四家诗: 汉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鲁人申培所传齐诗: 齐人辕固所传。韩诗:燕人韩婴所传毛诗:鲁人毛亨所传,因汉代毛苌而显。前 三家汉初为显学,先后立为学官。今三家诗亡,独存毛诗。 诗经思想内容:教程11页:婚恋诗、征役诗、怨刺诗、周民族史诗、 爱国诗、农事诗、礼俗诗 诗经艺术特色: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很多作品借叙事以抒 情,或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句式以四言为主,一言至八言 皆备。结构:重章叠句,回环复沓 三、楚辞 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3、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 声韵和风物土产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比较 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一般认为屈原作 品有23篇:离骚、九歌 (11篇) 、天问、九章 (9篇)、 招 魂楚辞的艺术贡献: 楚辞与诗经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楚辞热烈奔放的情 感、奇丽的幻想、恢宏瑰丽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的道路。 1、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 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 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

4、很重视外在 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 其次,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 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 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 另 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 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离骚 中 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 使得屈 原 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 而楚辞 ,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 、 九 歌 、 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

5、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3、 再次,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 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 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内涵更加丰富, 也更有艺术魅力。如王逸所说,“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 以为小人。 ” ( 楚辞章句)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 作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 人的文学传统。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李贺多寄情于香 草美人,而蒲松龄一生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也是受到了楚

6、辞香草 美人传统的影响。 以离骚为例阐述香草美人意象的内涵: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如“ 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 ” ,或是自喻,如 “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 原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 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 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 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 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离骚中充满了种 类繁多的香草, 这些香草作为装饰, 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意象一方面象 征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7、;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离骚 :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 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 离骚” 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遭受忧患,二是离别的忧 愁。一般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 离骚 者,犹离忧也。 ”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 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云:“ 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 君也。 ”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

8、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 离尤” 或“ 离忧” 之语, “ 离” 皆不能解释为 “ 别” ,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中所体现出的屈原的美政理想: 离骚中所体现出的美政理想概括讲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 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离骚云:“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 铺。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其次,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诗 中称赞商汤夏禹 “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 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 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第三,修明法度。 离骚批评现实道: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9、竞 周容以度。 ” 所谓“ 规矩” 、“ 绳墨” 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 其“ 美政” 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 “ 美政” 理想更加 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离骚的段落大意: 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因此,贯穿于离骚的情是一种忠怨之情, 寄予了作者的“美政”思想和身世之感,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 (开头“岂余心之可惩”):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 以及遭谗见疏的经历和宁折不屈的决心。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 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同时也抒写了上不见容于

10、君, 下不获知于世,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与愤慨。 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结尾):通过灵氛、巫咸的劝导,写自己徘徊 于去国与留国之间的思想斗争及自己最终不忍离去而以身殉国的决心。 四、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 追述上古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言为主。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记 事为主。 春秋笔法、春秋三传:教程37页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召公谏厉王弭谤 , 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深刻道理。 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教程38页。 秦晋崤之战:记述了秦晋崤之战的前后经过,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 轻狂等事件的描写,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

11、霸的真实的历史面貌,揭露了秦 统治者“以贪勤民”,师出不义,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 战国策:作者无考,西汉末刘向校正编次,定名为战国策,凡33篇。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五、诸子散文 九流十家: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家。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编著,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 分,代表杂家思想。 诸子散文的体例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体和专论体三个阶段。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有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 子、庄子等。 第三期:战国后期,专题论著。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

12、、吕氏 春秋等。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富于论辩色彩,善设机巧,先纵后擒;层层追问, 步步进逼。 注重形象化地说理 , 善用排比、比喻 . 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寓言、重言、卮言。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 “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 ( 天 下 ) 。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 “ 我” 为是 非标准, 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 藉外论文 ” 。 重言即借重长 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者、尊者之 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 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

13、远流传下去。卮原为酒器,其状态 顺应外界,符合自然 “ 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 ”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 三言 ” 形式说理。 庄子文风:诡奇怪诞、汪洋恣肆 逍遥游的内涵: 本文是庄子第一篇,主旨在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限制 的绝对自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达到“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 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积极意义是认识事物都是相对的, 是在不断变化的。但绝对自由虚无缥缈,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六、汉代诗歌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

14、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 “乐府”, 于是“汉乐府” 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代到唐代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十 二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 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标志古代叙事诗 的成熟。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和叙事艺术: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 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 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构完整、情节紧凑、线索细密。故事情节可分为遣归、辞别、逼婚、殉情。 采用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

15、线索由刘、焦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 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东汉文人诗: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咏史 , 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 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 诣 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 赞扬缇萦胜过男儿。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参考教程 73-74页 见载于文选。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 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之作,其产生年 代大致在东汉中后期。古诗

16、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 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此外还有人生哲理的揭示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 )、痛苦的体验和 独特的感受(世态炎凉、季节变化、距离遥远)。 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善用比兴手法。通过情节抒写人物内心。语言朴素自 然但又异常精炼,富有韵味,钟嵘诗品卷上称“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 。 七、汉赋 汉大赋的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 铺张扬厉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 以及统 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形式上的特点:一是篇幅较长 , 规模宏大 ,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