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256798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主要内容v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v第三节 自然区划 v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v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本次课的内容提要v总体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v了解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等级系统;v基本掌握目前的土地类型研究和人地关系研究情况 ;第三节 自然区划v1 自然区划原则 v2 自然区划方法 v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 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1 自然区划原则v研究原因:为使自然区划尽可能真实地反应地域分 异的客观实际,必须进行区划方法研究,其中包

2、括 为正确解决分区与划界问题而确立区划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1 自然区划原则v发生统一性原则 涵义: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 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 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因此应以区域发展 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 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1 自然区划原则v相对一致性原则 涵义: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 性。 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即强调区间特征的差 别性; 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 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

3、 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 1 自然区划原则v空间连续性原则(亦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 涵义: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 分离,也不可重复。 这是区划与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 依照该原则,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空间上彼此分离 的自然区,不能划为个区,即至少在陆地上,不容许 自然区出现“飞地”。1 自然区划原则v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涵义: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它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 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 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 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 因素,尤

4、其是主导因素。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2 自然区划方法v顺序划分法或顺序合并法 这两种方法是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的重 要方法。 其中,顺序划分法尤其被广泛采用2 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划分法: 尤其被广泛采 用,其实质是 在拟进行区划 的区域,依据 中尺度地域分 异规律,按照 区间差异和区 内相对一致性 原则,从高级 区开始逐级向 下划分中低级 自然区;2 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合并法:从确定基本土地类型开发,依据土地类型分 布状况合并为低级自然区,而后再顺序合并为中级和高级 自然区。 适合于范围小、精度要求高的详细区划,在大范围自然区划中较 少采用。2 自然

5、区划方法v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通过叠置同比例尺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 划和植被区划图,分析和比较其区界,确定自然区界线。v地理相关分析法 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区划的方法,在区划实践中运用很广。v主导标志法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反映目 前存在着两类区划等级的观点: “双列系统”观点:尽管任何一级自然区都是同时在地带 性和非地带性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但其中一部分主要取决 于地带性规律,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规律。因 此,客观上应该存在两类区域单位和两种等级系统。 “单列系统”观点: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6、应同时反映地带性 和非地带性两类地域分异因素和规律的作用,由“完全综 合的”区域单位构成,即应是一种“单列系统”。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了地带性区域单位及其等级系统的客 观存在,因此,这类单位应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 分。 主要地带性区域单位包括四级: 带 地带 亚地带 次亚地带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带: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在区划中,带是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 非单纯的热量带。 具体指标有:10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土壤、 植被所反应的气候特点等。 全球被划分为15个带: 一个赤道带 两个热带 两个亚热带 两个暖温带两个中温带 两个

7、寒温带 两个亚寒带 两个寒带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不同作者所划分的带的图式比较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地带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的,因此地带是最基 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界线:通常以土类、植被型或景观型的分布界线作为 依据。 其他参考:某些气候指标,如生长季积温、降水蒸发比等。 对地带间过渡地带的处理: 将其平分归入两个地带; 将其上升为独立的地带,或降低为亚地带; 地带内部存在南北差异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 。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某些地带进一步划分的可能图式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亚地带和次地带 亚地带:地带内部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 其中部分要

8、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就形成若干亚地带。 次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 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目前常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有: 大区:大区是与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 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三个自然大区: 东部季风区; 内蒙古新疆(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地区 地区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分, 其范围 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 同一地区一般具有统一的地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共同性,大 地貌特

9、征相对一致,边界明显;降水量、气候大陆度、植 被群系组合及土壤变种组合特征近似,纬度地带性结构相 对一致。 地区划分主要以地质基础与地貌特征为依据。中国综合 自然区划(初 稿)中的地区直接在热量带内依据湿度差 异划分,有些不妥,由于是近半个世纪前的首次探索,故 完全可以理解。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地区的划分(1959)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亚地区 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 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 成的。v州 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 地貌差异及由它引起的其它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 据划分。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自然区划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10、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综合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运用 双列系统进行自然区划殊非易事。于是,通过双列系统中 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 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成为必然趋势。 具体做法:带与大区重叠得到带段,带段与地区叠置得到 所谓“自然国”,国与地带叠置得到地带段,地带段与亚 地区叠置得到“自然省”,省内划分亚地带段,亚地带段 内划分州,州与次亚地带叠置得到次亚地带段,最后直到 划分出自然地理区,即狭义理解的景观。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v由双 列系 统获 得单 列系 统的 顺序 示意 图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v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 v

11、2 土地的分类 v3 土地评价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v土地的含义 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各种关于土地定义的共同点: 土地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 土地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 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 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人类影响。 分歧点:多数学者总是针对某个特定地段使用土地概念,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土地单位可以占据极广大的空间。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v土地的分级 分级: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其本身也是一个 多级系统,包括立地、土地单元和土地系统三级土地单位 和若干过渡单位。

12、分级的目的:土地分级是进行土地研究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目的在于通过地域系统方法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或自下而 上逐级合并具体的土地单位。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v土地的分级单位 立地(site):它是最简单的自然地域单位即最低土地分 级单位。 土地单元(land unit):土地单元是中级土地单位, 也 称限区等。由与某种特定地形有关、组合形式相同,因而 相互联系的一组立地构成。 土地系统(land system):它是在地貌剖面上具有明显 独特性的土地单元综合体,是相关土地单元的有规律的结 合。1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v土地单位相互关系示意图2 土地的分类v土地分类是对同级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土地

13、分类 通常应该在一个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内进行。v立地(相)的分类 从人类影响程度看,立地可分为三类: 天然立地(原生相):受人类影响最小; 衍生立地(衍生相):停止干扰仍可恢复原貌; 人源立地(文化相):深深打下人类活动的烙印。2 土地的分类v土地单元(限区)的分类 须首先考虑地表切割及正负地貌分布情况; 其次考虑地貌发展过程; 以水分状况、沉积物分布状况、土壤、植被标志作为补充 。v土地系统(地方)的分类 应从研究土地单元的复域分布入手,并以此为依据。3 土地评价v土地评价对象 土地类型及其质量是土地评价的对象。 土地评价应针对适当级别的土地类型进行,且评价单位应 与制图单位保持一致,即评价单

14、位为土地系统或土地单元 时,土地类型图亦应以土地系统或土地单元为制图单位。 土地评价既可为农业生产服务,也可为城市规划、水土保 持、环境保护、交通建设与旅游开发服务。3 土地评价v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适宜性是指在土地属性不致退化甚至恶化的前提下, 土地对一般或特殊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限制性原则指土地在某些不利因素影响下,不适宜某 种利用方式的程度。 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 效益好而投入少为好地,效益差而投入高为坏地。3 土地评价 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要求比较多宜性土地的各种用途,确定最佳利用途径 并综合评定土地质量。 永续利用原则: 要求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利用方式

15、和强度,重视保护 生态与环境。 因地制宜原则: 指既要考虑制约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也须顾及当地 劳力、市场、资 金等社会经济因素。3 土地评价v土地评价方法 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 平行法和两段法 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3 土地评价v定性方法 指以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为依据,同时考虑其社会 经济背景、凭借知识与经验进行土地评价,一般只在研究 范围较广时应用。v定量方法 须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指标数量化,计算不同土地利用 方式下的投入产出比、纯收入及其他经济效益,以便用最 小投入换取最大收益。 常用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法3 土地评价v平行法与两段

16、法 同时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土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 分析为平行法,先定性而后进行定量评价为两段法。v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 以土地组成要素之一的土壤生长作物的潜力为衡量标准。 依据: 可耕地持续生产一般作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 不宜耕土地生长天然植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 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破坏的可能性等,划分土壤潜力级、亚级和 单元。3 土地评价v用土 壤诊 断 土地 潜力 分等 法对 土地 利用 可能 性分 级3 土地评价v土地评价结果 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是进行土地分等。 农用土地分等的依据: 土地类型适宜性广窄程度 水土保持能力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貌特点及其对耕作方式的影响 利用方式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