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精品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234621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8.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动物(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两栖动物(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两栖动物(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两栖动物(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两栖动物(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栖动物(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动物(精品PPT)(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陆生外温脊椎动物v动物依赖于吸收周围环 境的热能进行体温调节 ,缺乏完善的代谢产热 调节机制,体温接近于 环境温度,称为外温动 物(ectotherm)或变 温动物(poikilotherm )。v包括爬行类、两栖类、 鱼类、原索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 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活区域v热带、亚热带、温带v寒带和海岛甚少(新西兰北极)v南极无v结论:温度、湿度、地理障碍等起严格制约 作用。v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变化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v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v2.呼吸方式

2、:v3.防止水分散失:v4.繁殖: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v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由 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v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 发。v发展五趾型附肢,能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 爬行。v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 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 脑半球完全分开。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v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 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 潮湿环境。v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 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v五

3、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 ,运动能力不强。v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v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v体形v皮肤v骨骼系统v肌肉系统v消化系统v呼吸系统v循环系统v泌尿生殖v神经系统区别: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 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体形v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以 屈曲身体的方式蜿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 生活,如蚓螈和鱼螈。墨西哥蚓螈鲵螈型: 四肢短小, 尾发达,终 生水栖或繁 殖期营水生 生活,匍匐 爬行。如蝾 螈和鲵类。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是适于 陆栖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如各种蛙类

4、和 蟾蜍。v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v头扁平略尖,口裂宽,外鼻孔一对,眼大而突 出,具眼睑。v颅骨后缘至泄殖孔为躯干,背面光滑。v附肢2对。v蛙蟾类眼后常有一鼓膜;雄体的咽部或口角 有12个内声囊(如棘胸蛙)或外声囊(如 黑斑蛙)。鼓膜皮肤v现生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退化(蚓 螈类有鳞迹)。v蜕皮现象(motting):角质层细胞从皮肤表面的 脱落。v粘液腺: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 腺孔中流出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 气、水的可透性。v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是由粘液腺转变 而来,能分泌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 腔粘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如

5、箭毒蛙)v色素如雨蛙和树蛙骨骼系统脊柱进一 步分化,出现 颈椎和荐椎, 肩带不与头部 相连,腰带通 过荐椎与脊柱 相连接,出现 五趾型附肢。头骨v由脑颅和咽颅组成。脑颅包括脑匣和围绕感觉器官 的软骨囊,咽颅包括上下颌、舌、咽等骨骼。脊椎v由9块椎骨和1块尾 杆骨组成。vA.颈椎一枚,称寰 椎;vB.躯干椎7200枚vC.荐椎1枚vD.尾椎骨愈合成一 根棒状的尾杆骨。胸骨v位于躯干腹面中央,以上(乌)喙骨分界, 分为肩胸骨、上胸骨;中胸骨、剑胸骨。附肢骨骼v分为前后肢,包括带骨和肢骨。v肩带为连接、支持前肢骨(或胸鳍)的骨骼。v腰带为连接、支持后肢骨(或腹鳍)的骨骼肌肉系统v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

6、心肌。v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依靠 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协调的运动。v由于两栖动物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活 动,因而肌肉发生很多变化。如: 1、肌节愈合或移位,分化成形状和功能各异的肌肉 ; 2、轴上肌上移到椎骨横突外侧; 3、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 4、鳃弓和鳃肌转化成支持喉头、舌的软骨,以及节 制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消化系统v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 肠和泄殖腔. (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 用),上颌缘有颌齿. (2)食道:粗短的管子。 (3)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强 伸缩性 (4)小肠:前为十二指肠,后为 回肠 (5)大肠:通入泄殖腔,以泄殖 孔开口体外。

7、 (6)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 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 舌柔软多肉,以前端 固着于口底前方,后 端游离即舌尖。捕食 时舌自口腔翻出,粘 住昆虫再送回口中。 舌面有黏液腺和乳头 状小突起。这些构造 与捕食相适应。呼吸系统v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 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鳃和皮肤蝌蚪:外鳃内鳃 鳃消失v2.肺呼吸(水生种类除 外)结构简单,壁薄,囊 状,内表呈蜂窝状v3.气管:短,两肺在近 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咽式呼吸vA. 鼻瓣张开,喉门 闭,口底降,空气进 口。vB.口底升,空气循原 路出,不进肺。vC.多次后,鼻瓣关, 口底上举,喉门开, 空气入肺vD.口底下降,腹

8、部肌 肉收缩,肺囊收缩, 气体排出。循环系统v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v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淋巴系统等心脏v蝌蚪时一心房、 一心室;成体时 二心房、一心室 ,外被围心囊。v心房前有静脉窦 ,心室腹面有动 脉干。v无尾类还有动脉 圆锥(内有螺旋 瓣)动脉与静脉v心脏收缩时,静脉窦首先收缩,将缺氧血注入右心房,接 着左右心房收缩,左心房富氧血和右心房缺氧血一起压入 心室。不过心室中的血液分布稍有差别,右心房来的血处 于心室偏右一侧,左心房来的血处于心室偏左一侧,心室 中央部分为混合血。心室收缩初期,右侧血液首先进入距 离较近的肺皮动脉弓;心

9、室收缩的中期,混合血液注入体 动脉弓;心室收缩末期,左侧富氧血压入颈动脉弓。排泄系统v 属中肾,位于体腔 稍后方的脊柱两侧 ,为对暗红色长椭 圆形器官。v肾(中肾)输 尿管泄殖腔 膀胱v肾小球日滤水量为 体重的1/3,肾小管 重吸收少,膀胱重 吸收水分。生殖系统(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储 精囊泄殖腔体外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神经系统v分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v大脑具左右两半球,腹面有纹状体。顶部和侧部出 现了零星神经细胞,称原脑皮。感官v 眼:A.具活动的下眼 睑和瞬膜.v B.角膜突出,水晶体 近圆形而稍扁

10、平.v C.水晶体牵引肌能 拉水晶体向前移动.v另有脉络膜和水晶体 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 助水晶体牵引肌的调 节v耳:比鱼类具有很大 的进步.v A.有中耳(与鲨鱼 的喷水孔同源)B.内耳与鱼类相似 ,但已有瓶状囊v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v 蛙具有犁鼻器.v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两栖纲分类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四肢退化弱小发达 尾有,短小有,发达无 皮肤裸露;有骨鳞残 余裸露裸露;角质化头骨发达,似爬行类边缘不完整边缘完整 椎体双凹型双凹或后凹前凹或后凹 肋骨有无或短无 胸骨-很不发达(1块复杂 中耳-有 眼睑无无或有有 习性穴居,体内受精水栖陆栖 无足目v代表:鱼螈;生活于热

11、带,眼退化,以触须代之,形 似蚯蚓,有护卵习性.版纳鱼螈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v1.隐鳃鲵科(大鲵科):犁骨齿成一长列与上 颌平行,体表有纵肤褶. v代表动物:娃娃鱼隐鳃鲵科:大鲵 小鲵科:极北小鲵 蝾螈科:东方蝾螈 2.小鲵科v特征:犁骨齿成二短列或“U” 字形.v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3.蝾螈科v特征:犁骨齿“”形. v代表动物:无斑肥源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v1.盘舌蟾科:v特征:舌盘状,舌端不分叉,不能伸出.弧胸型.v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2.蟾蜍科v特征:弧胸型,上颌物2齿,体表具疣.具耳后腺,皮肤 角质化程度高.v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

12、蜍其区 别是:v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3.锄足蟾科v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短尖细.v代表动物:莽山角蟾(头上有角)4.雨蛙科v特征:弧胸型,上颌有齿,趾端呈盘状.雄性有单 个内声囊,鸣声响亮.常在雨后鸣叫.故名.v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5.蛙科v特征:固胸型,上颌有齿,趾端直或“T“形.v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6.树蛙科v特征:固胸型,趾端呈盘状,末端趾骨“Y“形.v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两栖类的生态v一、繁殖雄性:生殖季节出现 婚垫,有抱对行为。棘胸蛙、棘腹蛙的胸 腹部有黑刺,体外受 精,体外发育(但无 足类和有尾类体内受 精)二、变态v无尾类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v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休眠v1.概念: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 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 叫休眠v2.休眠的普遍现象:v冬眠:低温引起v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v日眠:食物短缺引起v3.休眠的生理特点:A.代谢降低,酶活性下降.B.冬眠时主要消耗脂肪.C.休眠时体温接近环境温度.v4.变温动物(外温动物):蛙蛇等恒温动物(内温动物):鸟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