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233416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市政抗台风工作总结今年第 8 号台风“鲸鱼”是第一个影响海南的台风,省、市、区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全局上下迅速做好防御工作,全力以赴,高效运作,赢得时间,赢得成效,确保了人员零伤亡,实现了“三个百分百”(作业渔船 100%回港、渔业人员 100%上岸、100%实现人员零伤亡)。现将此次防台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防台工作情况1、工作部署。在台风(鲸鱼)登陆我省之前,我局对防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从 6 月 20 日起安排人员 24 小时值班,做到领导带班、保持通信畅通,密切注意“鲸鱼”动向、及时传达信息;利用 E 信通、商企信息平台、北斗卫星系统和传真

2、等设备通知辖区 1542 艘渔船回港避风,加强养殖业防范措施和做好人员疏散安置准备工作。2、文件、信息处理工作。办公室人员主要负责密切跟踪“鲸鱼”台风走向和强度等变化情况,及时把省、市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情况通过最快捷方式转达至各镇、街道办相关人员,通过商企平台发信息、海信 E 通、电话通知、手机发送信息、传真等渠道发送信息至相关单位和各渔船船主,充分做好防台准备和落实防台措施。3、召开防风工作会议。6 月 21 日上午 9 点,由区政府副区长杨柳芳主持召开防风工作会议,对第 8 号台风“鲸鱼”进行防风工作部署。当日上午 9:30,召开全局干部防风工作会议,部署局防风工作,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

3、,全局干部、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防风工作小组,同时,安排两个工作组对辖区内渔船、鱼排、养殖户防风情况进行检查,一个组负责新埠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路街道、白龙街道、白沙街道防风工作检查,一个组负责灵山镇、演丰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四个镇防风工作检查。4、统计渔船、渔民回港和渔排养殖人员上岸避风情况。自 6 月 20 日,接到台风预警信号后,立即通知海上作业的渔船、渔民和养殖人员撤离至陆上。及时收集渔船、渔民回港和渔排养殖人员上岸避风情况,及时掌握渔船、人员动态信息,同时,将渔船回港、人员上岸避风信息以每天三个时间点报送市海洋和渔业局和区三防办备案。5、6 月 22 日,两个工作组分别到负责的避风港

4、对避风渔船进行全面检查,指挥渔民和养殖人员上岸避风,安排锚位,加固锚缆,防止走锚和相互碰撞,23 日,再次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消除渔船安全隐患,再检查、再落实渔船回港避风渔船数,做到不漏一个村,不漏一艘船、不漏一个渔民,确保渔船 100%回港避风。同时,强化监管,防止渔船赶风头、追风尾冒险出海生产。6、6 月 22 日和 23 日,安排干部专门到北港和塔市重点检查水上渔排养殖人员上岸,全部转移养殖渔排 24 户,转移鱼排 38 口,转移养殖鱼排人员 125 人。7、外来渔船和人员的安置工作。根据区政府工作指示,21 日和 22 日,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带领人民路街道干部到和平桥下停泊点对

5、外来渔船和人员做指导工作,安排他们在海口市第二中学暂时居住,确保他们的安全。8、协同挂钩点村(居)委会共同防台工作。在我局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及时分派了二名干部分别到灵山镇桥东村委会、人民路捕捞居委会,参与村(居)干部防台工作,共转移安置危房居住人员、五保户、孤独老人,确保村民人身安全。9、6 月 23 日上午,在台风登陆之后,警报没解除之前,安排干部到新埠岛检查渔船在港情况,防止渔船赶风头、追风尾冒险出海生产。二、防台工作成效由于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全区 1542 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渔船人数 4554 人已全部上岸,转移养殖渔排 24户,转移鱼排 38 口,转移养殖鱼排人员 125 人,其

6、中海甸溪停靠外来渔船共 115 艘,外来渔船人数共 335 人,已全部上岸,安置在原海口市二中,做到不漏一船,不漏一人,确保了人员零伤亡。根据台风“妮妲”的相关信息和动向,我局一直密切关注台风的进展情况,按照防台风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台风防御行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8 月 1 日,为确保台风防御工作落到实处,张福振局长主持召开关于防范 XX 年第四号台风妮妲引发地质灾害的专项会议,各科室、土地储备中心、各街道办、国土所的主要负责人,高危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的村委会主任,地质队专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各石场领导等 25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台风防御工作

7、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作了具体安排。会后,我局主要领导带队,我局地矿科、各国土所工作人员和大亚湾地质队组成四个检查小组对三个街道办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石厂进行现场检查。为确保人民群众明确本次台风防御的重要性,我局发送防灾短信 300 多条,我局安排各国土所带领各村委会主任向地灾隐患点附近居民发放了防台温馨提示三百余份。8 月 1 日晚至次日凌晨 9 点,由我局主要领导带领的 7个应急工作小组和地质队专家共 77 人,分别在国土分局、合生滨海城和三个国土所共四个应急指挥点进行应急值守;张定强副局长带领地矿科工作人员继续在 8 月 2 日至 8 月4 日上午进行了应

8、急值守。8 月 2 日到 8 月 4 日,张定强副局长带领地矿科和大亚湾地质队专家对辖区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复查,经检查各地灾隐患点稳定,未发生新的地质灾害,全区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居民以及两家石场均无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截至 8 月 5 日,我局未收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一、充分做好灾前准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在岗。取消中秋假期,制定值班安排表,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实行 24 小时值班,全体人员备勤。确保全区 66 个避灾点管理人员全部在岗在位,确保应急抢险救灾分队全员在位,分为两组,每组 5 人,由章再耕局长和张敏调研员任组长,做好救灾准备。二是启动应急预案,做好

9、动员部署。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向街道下达防灾减灾工作通知,动员部署街道做好避灾点防台开放、接收安置准备工作,做好核查灾情、报灾准备工作。14 号 22 点台风登陆前夕张敏调研员亲自带队对易发生灾害的社区(村改居社区、易滑坡地带)和转移安置人数较多的社区进行巡查并指导做好防御工作。三是做好救灾准备,保证物资充足。查看救灾仓库物资情况,提前避灾点准备好食物和饮用水,并通知协议储备商家和救灾仓库随时做好物资供应准备,各避灾点确保做到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全面投入抢险救灾一是及时准确报告灾情。严格执行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专人负责灾情信息

10、报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街、社区灾害信息报告渠道畅通,灾情报送及时准确。全区共计受灾人口 103630 人,房屋倒损 105 间。二是及时安全转移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全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9229 人,其中集中安置 3165 人、分散安置 6064人。三是及时够用发放物资。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各避灾点共发放衣被共 1016 件,其他生活类物资折价约万元。三、迅速开展灾后重建一是制定下发工作要求。迅速拟定灾后重建工作方案,并下发湖里区民政局关于 14 号台风“莫兰蒂”灾后重建工作的几点要求(厦湖民 60 号)指导街道社区灾后重建工作

11、。二是积极协调部队援助。主动对接辖区内部队,请求部队支援。做好援助官兵保障工作,及时到各街道、社区检查饮食等保障情况,要求街道全力保障官兵吃饱、吃好、休息好。共有 XX 名部队官兵投入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成为我区抢险救灾工作的主力军,为我区灾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市里分派武警第 93 师 710 团、278 团和福州市支队等官兵共 1350 名,区双拥办协调部队官兵共 665名。)三是全局干部职工参与重建。组建 30 人应急抢险救灾分队,由章再耕局长亲自带队到街道社区参加清障工作,先后共 200 人次到禾山街道长乐社区、教师进修学校、双十中学、古龙公寓、水晶森林、城上城等社区、学校、居

12、民小区参加垃圾清运、道路清障等工作。四是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湖里区培善社会服务中心、霞辉老年服务中心、合携社工、博爱社工等多家社工机构 100 余名社工自发奔赴救灾一线,积极参与到全区 53 个驻点服务社区参加灾后重建,帮助进行垃圾清运、道路清障、老年人慰藉、临时交通指挥等。同时动员号召我区已注册的 2 万余名志愿者共同参加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受志愿者的感染,不少居民群众也自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社工+志愿者”成为我区抢险救灾队伍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做好特困人员、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和重灾户等相关人员的救助。做好南平市向我区捐赠物资的发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