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114278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作者:杨曾文文章来源:国学网点击数: 151 更新时间: 2012-7-10 唐末五代是中国禅宗的五宗形成与初传期。在禅门五宗当中,唯有临济宗发源于北方,其它四宗皆形成于江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766)的传记资料较少,要了解他在河北传法的情况必须对现存有限的文献记载作细致的考察。现仅将笔者的考察结果介绍给诸位学者,希望得到诸位的指教。一、河朔三镇和临济宗发源地镇州在唐末五代先后形成的禅宗五个宗派中,临济宗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市;沩仰宗的发源地和传法中心在现在湖南省宁乡县、江西省宜春县;曹洞宗在江西省宜黄县、宜丰县;云门宗在广州省乳源县;法眼宗在江苏省南京市。其中只有临济

2、宗发源于江北,其它皆发源于江南。 河北省正定在唐代是著名的“河朔三镇”中的镇州的治所所在地。唐朝在安史之乱(755-763 )以后,中央集权更加衰弱,被迫承认安史部将保存地方实力,任命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为成德镇节度使,又命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镇节度使。魏博镇后来兼并了相卫,与成德、幽州二镇并称为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占据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广阔地域。三镇拥有重兵,自署文武官员,户籍不报中央,赋税也不缴朝廷。由于三镇的统治者内部的争夺和藩镇之间的兼并,到唐末时,三镇的节度使已经几度改换门庭,但三镇的拥兵割据的情况没有改变。河朔三镇和其它拥兵割据的藩镇不仅经常抗

3、拒中央朝廷的政令,而且不断挑起反抗唐王朝的战争。成德镇,又名恒冀、镇冀、成德军,唐末称武顺道,治所在恒州(后改镇州)真定(今河北正定)。正定城位于滹沱河的北岸,在有的禅宗史书中被称为“河阳府”或“河府”。成德镇的辖境屡有变动,但长期辖有恒州、冀州、深州和赵州,相当于现在的河北沙河、滹沱河下游以南,献县、柏乡、南宫、枣强以北的地区。在李宝臣之后,经历王武俊及其子孙,王廷凑取得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并且拥有朝廷授于的“检校右散骑常侍、镇州大都督长史、成德军节度使、镇冀深赵等州观察使”等头衔。到五代为止,据有此地的是王廷凑的子孙。他们的名字和在位的时间是:王元逵,834-854 年;王绍鼎, 854-8

4、57 年;王绍懿, 957-866 年;王景崇, 866-883年;王熔, 883-921年,正式称赵王。【1】临济义玄到镇州传法的时间大约是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年)禁断佛教前后,直到他去世(766 年)为止,统治镇州的节度使先后是王元逵和王绍鼎、王绍懿兄弟,而以王绍懿统治时间最长,前后有十年,正是义玄名闻遐迩的时候。通鉴卷二五对他评论说:“为政宽简,军民便之。”临济录中一再提到的“王常侍”当就是他。因为他除正授镇州节度使外,尚拥有所谓“检校右散骑常侍 “ 等头衔(旧唐书卷一四三王绍懿传)。临济义玄晚年曾应请住在魏博镇的治所所在地魏州贵乡传法,并在此地去世。贵乡在史书中也被称为魏府,在五

5、代后唐时一度改名广普,后汉时改称大名,故在后来有的史书中也把唐朝时的贵乡称为大名。义玄在河北一带地方传法时,魏博镇的节度使是何敬弘(原名何重顺,840-866 年在位),因为他从朝廷受有 “兼中书令 “的头衔(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何重顺传),所以在公乘亿为义玄弟子存奖写的塔碑中称之为“中令何公”。唐朝佛教的巨大发展,寺院、僧尼以及所占土地数量的激增,必然招致与唐中央政府在经济利益方面发生冲突。唐武宗即位后,信崇道教,亲近“排毁佛教,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去之”的道士赵归真(旧唐书武宗纪),便以“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为标榜,着手限制和削弱佛教,先废毁广建于山野乡村的众多小

6、寺、兰若,命十万多僧尼还俗,然后在会昌五年(845 年)下诏大规模地禁断佛教,此即佛教史书所说的“法难”和“灭佛”,共毁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四万余处,命僧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没收良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纪通鉴卷二四八)武宗下令禁断佛教虽在全国很大地区对佛教势力给以极大的打击,但由于中央集权的软弱无力和地方军政官员、藩镇的拖延和对抗,在许多地区没有完全贯彻禁断佛教的诏令。不仅南方两浙、宣、鄂、潭、洪、福、三川等地对毁废佛教的诏令不认真执行,采取“姑务宽容”的做法(唐武宗 加尊号后郊天赦文,载全唐文卷七八),而且北方的河朔三镇等地的节度使则干脆公开对抗。日本天台宗的求

7、法僧圆仁(794-864 ) 当时尚滞留中国, 将他所看到的毁废佛教的情景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作了生动的记载。此书卷四载有他在会昌五年十一月三日写的日记,其中说:三、四年已来,天下州县准敕条流僧尼还俗已尽;又天下毁拆佛堂、兰若、寺舍已尽;又天下焚烧经像、僧服罄尽;又天下剥佛身上金已毕;天下打碎铜铁佛,称金两收验讫;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讫。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元来敬重佛法,不毁拆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频有敕使勘罚。云: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此时镇州、幽州、魏博的节度使分别是王元逵、张仲武、何弘敬。他们都信奉佛教,保

8、护佛教,反对武宗的禁断佛教的诏令。因此这些地方的佛教没有受到严重损失,能够继续发展。可以说这是义玄与其弟子能够在这里顺利开展传法活动并较早地创立临济宗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唐代佛教发展的总体来看,武宗毁废佛教仅是一个暂短的插曲。武宗在下令大规模地毁废佛教的翌年三月去世,继位的宣宗笃信佛教,下令恢复佛教,使佛教又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此后,在佛教诸宗派中发展最快,并且逐渐跃居为中国佛教主流派的是便于社会各个阶层接受的简单易行的禅宗。二、义玄到镇州时间的推定义玄是何时到达镇州的,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相关资料对此作大致的推定。临济录行录有这样一段记载:师因半夏上黄檗,见和尚看经。师云:“我将谓是

9、个人,元来是揞黑豆老和尚。”住数日,乃辞去。黄檗云:“汝破夏来,不终夏去。”师云:“暂来礼拜和尚。”黄檗遂打趁令去。师行数里,疑此事,却回终夏。师一日辞黄檗。黄檗问:“什么处去?”师云:“不是河南,便归河北。”黄檗便打。师约住,与一掌。黄檗大笑,乃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机案来。师云:“侍者,将火来!”黄檗云:“虽然如此,汝但将去,已后坐却天下人舌头在。”中国佛教以阴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安居日,或简称坐夏, 僧人在这期间静居寺内坐禅修行,接受供养,一般不外出。义玄在大愚死后也许到各地游方一个时期,在五月下旬“半夏”的时候回到黄檗山。黄檗希运在武宗会昌二年(482 年)应洪州刺史、江西观

10、察使裴休的邀请离开黄檗山到南昌龙兴寺传法。在裴休于会昌三年(843 年)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以后,也许又回到黄檗山。会昌五年(845 年)武宗禁断佛教,希运与弟子逃隐山林。宣宗即位恢复佛教,他又出来传法。裴休在大中二年至四年(848850 年)任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时,迎请他到宣城开元寺传法。【2】也许在此后希运又回到黄檗山,直到大中九年( 855 年)于山中去世。那么,义玄是在武宗禁毁佛教之前回到黄檗山呢,还是以后?仅从这段记述是得不出结论的。据这个记载只可看到义玄最后离开希运而打算去河北传法的情景:在一个中夏时节,义玄匆匆回到黄檗山探望希运,看到希运正在读经,便讥讽他是收藏黑豆(比喻经

11、文)的老和尚,数日后告辞;途中对希运的问话有疑,又折回黄檗山度过夏安居;在告辞离山时,希运将“百丈先师”遗留下的禅板、机案传给义玄,并预言他将来在禅宗界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义玄告诉希运自己的去向:“不是河南,便归河北”。结果,他选择了河北镇州。义玄最后决定到河北当是受到慧寂劝告的影响。义玄在黄檗山时曾奉师命到湖南潭州大沩山同庆寺给师叔沩山灵祐送信。临济录行录记载:师为黄檗驰书去沩山。时仰山作知客,接得书便问:“这个是黄檗底,那个是专使底?”师便掌。仰山约住云:“老兄知是般事,便休。”同去见沩山。沩山便问:“黄檗师兄多少众?”师云:“七百众。”沩山云:“什么人为导首?”师云:“适来已达书了也。”师

12、却问沩山:“和尚此间多少众?”沩山云:“一千五百众。”师云:“太多生。”沩山云:“黄檗师兄亦不少。”师辞沩山。仰山送出云:“汝向后北去,有个住处。”师云:“岂有与么事?”仰山云:“但去,已后有一人佐辅老兄在。此人只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师后到镇州,普化已在彼中。师出世,普化佐赞于师。师住未久,普化全身脱去。灵祐( 771-853 ),据宋高僧传卷十一本传是在唐宪宗元和末(820 年前后)到潭州(治今长沙),不久入大沩山,在当地信徒的支援下建寺传法,除在武宗毁佛时一度还俗外,直到大中七年(853 年)去世一直在沩山传法。弟子仰山慧寂(807-883),年十八为沙弥,数年间先后参宗禅师、耽原禅师

13、,入大沩山投到灵祐门下时仍是个沙弥。时间当在文宗太和元年(827 年)前后,在沩山十四、五年,大约在会昌元年( 841 年)前后离开沩山,到袁州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县)传法。(参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传、宋高僧传卷十二慧寂传)据此,义玄应在慧寂离开沩山之前到沩山为师送信,此时尚未遭遇毁佛,沩山和黄檗都很兴盛,沩山有僧众1500 人,黄檗山有僧众700人。慧寂告诉他河北的一些情况,劝他到那里传法。也许就在此后不久,即会昌二年(842 年)希运应裴休之请赴南昌以后,大约在武宗禁断佛教前后,义玄到了河北镇州,住入城东南角濒临滹沱河的临济院居住传法。当地有位普化和尚,在义玄到来之后曾协助他传法。根据以上的

14、考察, 义玄是最初从在沩山担当知客的慧寂处得知北方有个“住处”,产生到北方的念头,在会昌二年( 842 年)希运应裴休之邀离开黄檗山之前,到黄檗山去辞别希运,大约在会昌五年(845 年)前后展转到达镇州。三、义玄与“王常侍”、“中令何公”义玄在到达镇州后,先住在地处真定城东南滹沱河北岸的临济院。寺名“临济”是取濒临河渡之意。临济录行录后附临济小传中说,义玄住进临济院之后,普化和尚曾辅助他传法,而正当义玄传法活动取得进展的时候(所谓“师正旺化”),普化去世。又载:适丁兵革,师即弃去。太尉默君和于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这里“兵革”是指什么事件?默君和是何人?对此段文字应作何解释

15、?日本柳田圣山在佛典讲座30临济录的注释中引证江户时代道忠的考证,以太平广记卷一九二所载默君和的记述对此解释,然后认为从时间上看与这个记载不相应。太平广记的记载大意是:并州军(指李克用的晋军)攻犯常山县邑(指成德军辖地),赵王王熔求救于燕王(指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击退并军后,李匡威因其弟篡位占据其境土而滞留于赵,阴谋篡夺赵王之位。一日,以武力劫持赵王,但被屠者默君和拯救。事后默君和受封赏。虽未记时间,但此事基本可信。据新五代史卷三九并参通鉴相关记载,从景福元年至景福三年( 892-894 年)晋军三度进犯镇、赵诸地,王熔求救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李匡威后因弟篡位居于镇州,策划占据镇州。王熔被他劫

16、持时为屠者默君和所救。从时间来看,此时义玄早已去世,王熔尚未称赵王。也许是默君和后来确实在城中建寺名临济寺,但居住者不是义玄,而是他的后继弟子。那么,此处的“兵革”指什么呢?据史书记载,从王元逵担任成德军节度使至其子王绍鼎、王绍懿为止(公元 834-866 年),与朝廷的关系较和顺,镇州诸辖地大体是平静的。王绍鼎在位仅三年(从854-857年),通鉴卷二四九宣宗大中十一年(857 年)载:“绍鼎沈湎无度,好登楼射弹人以为乐,众欲逐之;会病薨,军中立其弟节度副使绍懿。”这简单的几句当中蕴藏着一个事实,在王绍鼎死前酝酿着一场兵变。按照唐代藩镇惯例,节度使的亲兵(牙兵)很有权势,在有的场合可以废立节度使,然后请朝廷降诏确认。王绍鼎晚年,他的亲兵与镇州民众也许已有推翻他的准备和动作,影响到地处城东南的临济院的安宁。此也许就是使得义玄离开临济院的原因。义玄离开城东南的临济院以后既然不可能住入后来默君和建的寺院,那么只能是别的寺院,也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