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51283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 ( 2011 年全国新课标卷,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

2、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 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

3、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 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

4、、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 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10 分) 【考点】 中国(古代和清末)的选官制度【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考查人才问题,突出考查归纳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第( 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 “个人品行” 、 “唯才是举” 、 “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

5、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 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 “ 唯才是举 ”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 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

6、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0 分)10 (2011 年上海历史 ,35 )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 (12 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 (6 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考点】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 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 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

7、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 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6 分) (2)论据( 4 分) 答案 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 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 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 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 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 分)其他答案。(0 分) 组织( 2 分)答案 l :叙述

8、连贯成结构。(2 分) 答案 2;叙述较连贯。(1 分)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 分)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元综合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西周血统汉德才唐科举制第 6 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2 ( 2011 年上海历史 ,34 )两张判决书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问题: (8 分) (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2 分) 民法大全汉穆拉比法典判决一:判决二: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6 分) 【考点】 古代罗马法;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解析】 本题以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准

9、确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问 通过材料可知判决实行“同态复仇”,应为较为野蛮 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二体现了理性色 彩,应为民法大全 。第( 2)问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判决二比较合理,其原因可以从“罪行 不能继承”、严守证据、重视人的基本权利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填写正确的序号,判决一:;判决二:。(2 分) (2)答案 l :给出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6 分) 判决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严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 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视其无罪。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 治精神。 判决二合理。 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

10、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 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 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答案 2:给出判断,并就案情本身进行分析。(3 分) 判决二合理。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况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错误。 答案 3:绐出判断,但未结合具体材料陈述理由。(1 分) 判决二合理。它反映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其他答案:只作判断而无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题意。(0)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 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 8 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 9 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判决一倘建筑师为自由民建屋而工程不固,使房主

11、之子因而致死,则应杀此建筑师之子, 判处乙之子死刑。判决二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 10 课鸦片战争2 ( 2011 年上海历史 ,37 )份护照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 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12、故请烦大清 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 并望以宾礼相待, 随时照料, 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2 分)(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 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 分) 【考点】 近代列强的侵略 天津条约 【解析】 本题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 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 历” 、 “宾礼相待” 、 “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 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

13、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 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答案】 (1)答案 l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 个国家:英、美、俄。(3 分) 答案 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 个国家。( 2 分)答案 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 个国家。( 1 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 个以上的国家。(0 分)(2)答案 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 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

14、相待”,却只字 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 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 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其他答案:( 0 分)第 11 课太平天国运动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5 ( 2011 年海南卷, 27) (12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

15、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16、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 “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 分)(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5 分)【考点】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解析】 本题以 英德协定 为切入点考查19 世纪末期20 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第(1)问根据时间提示“1900 年”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分析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另外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 “由,到, ”;实质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原因则从当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分析。第(2)问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