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04923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综合检测三水的运动规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水的运动规律一、选择题 ( 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 单位。读图完成12 题。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 D21 8 答案: D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表面,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 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 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外,剩余 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

2、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2a、b 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环节 a 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环节 a 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 b 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环节 b 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 B C D 答案: C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 a 为水汽输送, 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 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的图 a 示意某区域略图,图b 示意该区域甲河某处的剖面图。读图完成34 题。a b 3按照图示地区河流径流变化的一般规律判断,甲河流域此季节( ) A盛行西北风 B 受冬季风影响 C盛行西南风 D 受高压带控制 答案: D 解析: 据

3、图可知,甲河位于30S40S大陆西部,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 夏季干旱。甲河此时水位低于潜水位线,即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该河应处于枯水期( 此 时为南半球夏季) ,此季节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河流水量2 小。 4甲河主要的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时间分别是( ) A冰雪融水补给、1 月 B大气降水补给、7 月 C地下水补给、4 月D大气降水补给、11 月 答案: B 解析: 在地中海气候区,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该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冬季, 甲河地处南半球,7月降水最多,河流流量最大。读北半球某河流上游、下游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图,完成56 题。5从图中

4、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分别是( ) A雨水、雨水 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答案: D 解析: 7、8 月份为北半球夏季。据图可知,河流上游地区夏季径流量大,故上游地区 高山冰川融水是其主要补给水源;下游地区冬季径流量更大,故下游地区主要为雨水补给。 6该河流沿岸植被很可能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下游地区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说明该河流流经 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沿岸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下图是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

5、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情况。读图完成 78 题。7甲处的水温可能为( ) A16.5 B 17.5 C18.5 D 19.5 答案: D 解析: 根据洋流经过处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该处的水温较两侧地区偏高,因此甲处 周围存在的闭合等温线的温度可能为19,故甲的水温应介于1920之间。8图示海区表层洋流的性质和位置可能是( ) 3 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答案: C 解析: 该海区表层水温自南向北递增,故其位于南半球。大洋中洋流的方向与等温线弯 曲方向相同, 即图中的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暖流。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南半球

6、的暖流位于大洋的西岸。读下图,完成910 题。9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 ) A生物循环 B 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循环 D 水循环答案: D 解析: 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水循环。 10有关该物质循环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C通过搬运与侵蚀,重塑地表形态,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D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温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下图示意某区域在纬度、海陆和洋流

7、等因素作用下气温分布的理想模式,最热月两条等 温线之间相差5,最冷月两条等温线之间相差10。据此完成1112 题。11下列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位于南半球BM处和 N处海岸的典型植被类型不可能相同 CM处附近的洋流可能为北大西洋暖流D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地 答案: C 解析: 最热月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由图可知,最热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则 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M处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推知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应为暖流,且4 位于大陆西岸,故C 项正确;若M 、 N两处均为温带地区,则M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N 处 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如下图所示,假

8、设a 15,b5,则地的 取值范围最热月为05,最冷月为 15 5,故其气温年较差的取值范围为5 20;同理, 其他三地气温年较差的取值范围如下:地为015,地为2035;地为1530。12若图中大陆位于东半球且仅考虑海洋的影响,M处沿海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表 现为 ( ) A结冰期短 B流速缓慢 C流量不稳定 D 水量丰富 答案: D 解析: M处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明显,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且各 月分配均匀,冬季气温在0以上,故河流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流速主要与 地势、落差有关,本题只考虑海洋的影响,因此B项不选。二、综合题 ( 共 40 分) 13(16 分

9、)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 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角度判断图中河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 图中河流南北跨纬度约15,河流的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且时间由南向北推迟, 试分析原因。 (3) 分析目前湖泊水量和盐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 (1) 陆地内循环。 (2) 该河流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积雪量大,春季气 温回升,出现汛期。由于河流南北跨度大,南部纬度低,气温回升较快,积雪融化早,汛期 出现早。河流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回升慢,积雪融化较南部晚,汛期出现较南部晚。 (3) 变化趋势:湖泊水量减小,盐度增大。原因: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 致入湖水

10、量减小;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日益积累,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解析: 第(1) 问,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中亚。图中所示河流最终注入湖泊,图中 河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第(2) 问,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可知,河流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由于该河流南北跨度大,气温相差大,积雪融 化的时间差别大,故河流的汛期由南向北推迟。第(3) 问,湖泊水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增大;原因从人口增加、农业生产( 棉花种植 ) 需水量大、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即可。 14(24 分) 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水面( 冷洋流 ) 被冷却

11、后饱和成雾;在冷、暖洋流 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5 (1)图 中 、 两 地 中 , 容 易 出 现 海 雾 的 是 _ ; 理 由 是 _ 。 (2) 一般来说,海雾多发的时间段应是( ) A12 月 B 3 4 月C78 月 D 1112 月 (3) 、两洋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名称是_ 。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 (4) 据统计, P地冬季比同纬度的中国沿海地区降水要丰富得多,试分析其原因。答案: (1) 处是寒流,水面温度较低,暖湿气流流经较冷水面才可以形成海雾 (2)C (3) 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 可以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4)P地冬季盛行的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域时,受海洋的影响,湿度增大,在日本西海 岸受地形抬升而降水增多。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理解海雾的成因。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的交汇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日本的西海岸冬季多雪,东海岸夏季多雨,与盛行风、洋 流和地形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