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0963348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转移酶(transferases)v催化特定的基团从一种底物转移到另一种底 物的酶。 反应代表式为: AB+C A+BC B为被转移的基团,如氨基(NH2)等转氨酶(transaminase)v又称氨基转移酶。大多数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酮酸的酮基上,产生另一种-酮酸和-氨 基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v测定方法: 定时比色法(两点法) 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动力学法或速率法)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v原理: L-丙氨酸+-酮戊二酸 丙酮酸+L-谷氨酸丙酮酸+NADH L-乳酸+NAD+ 在34

2、0nm连续监测NADH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 ALT的活力。ALTLDv方法学评价:血清中也含有酮酸及LDH,可以消耗 NADH而使测定结果偏高。 对策:采用过量的NADH(终浓度 0.140.2mmol/L),将血清同不含-酮戊二酸 的所有试剂一起预温,使其他副反应充分进 行,再加入-酮戊二酸以启动酶反应,监测光 吸收的变化,可完全排除这种干扰。定时比色法v国内采用的比色测定法有三种:赖氏法(30min)金氏法(60min)改良穆氏法(30min)三种方法的原理、试剂、操作步骤和酶作用温 度 都相似,单位定义和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有差异 。v国内较多采用赖氏法,其优点为:v标准曲线中两种酮酸的量客

3、观地反映了酶作 用的实际情况;v标准曲线上单位的数字准确地反映出酶活力 的大小;v测定结果可以直接与分光光度法相比较。v赖氏法原理:丙酮酸和-酮戊二酸在血清ALT的作用下生成 丙酮酸和谷氨酸,在酶反应到达规定时间内,加入 溶于酸的2,4-二硝基苯肼终止酶反应,并分别与产 物丙酮酸和剩余底物-酮戊二酸生成相应的二硝基 苯腙,在碱性条件下均呈红棕色,二者吸收光谱在 505nm处差异最大,丙酮酸苯腙的呈色强度约为-酮 戊二酸苯腙的3倍,据此可算出丙酮酸的生成量,推 算出ALT的酶活力。v临床意义 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 1、急性病毒性肝炎,可观察病情发展,作预后判断。 2、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脂肪肝,正常或轻度增高 。 3、肝硬化、肝癌时,ALT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 4、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亦可引起ALT增高。v注意事项 1、严重脂血症或黄疸血清可使测定管吸光度明显增加,检测此类标本时,应作血清对照管 。 2、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后应充分混匀, 使反应完全,否则影响重复性。 3、呈色物质配制必须准确。 4、应使用外观洁白、干燥的高纯度丙酮酸钠。 5、标本测定值超过150酶活力单位时,应用生 理盐水稀释后再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