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0963314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第14章气血阳阳病辨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 气血阴阳病辨证 概 说 (一)基本概念气血阴阳病辨证是根据气血阴阳的生理理论及 其病理特点,通过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 的基础上,分析、辨识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二)气血阴阳病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气血阴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血阴 阳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一、气 病辨证常见证型气虚(虚)、气陷(虚)、 气滞(实)、气逆(实) (一)气虚证 概念 见教材。 临床表现 见教材。 辨证要点: 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虚。(二)气陷证概念 见教材。 临床表现 见教材。 辨证要点 气虚证+久泄久痢、脏器下垂。(三) 气滞证概念 见教材。 临床表现 见教材。 辨证要点 情志

2、不舒的病因+叹息、胀闷、胀痛 。(四) 气逆证概念 见教材。 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嗳气、呃逆、呕恶肝气上逆头胀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二、血病辨证 常见证型血虚(虚)、血瘀(实)、血热(实)、血 寒(实) (一)血虚证 概念 见教材。 临床表现 见教材。 辨证要点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舌、眼睑、瓜甲 淡白。(二)血瘀证概念 见教材。注意血瘀证与瘀血 的区别。 临床表现 见教材。 辨证要点 刺痛,肿块,出血,紫斑,唇舌 爪甲青紫,脉涩。(三) 血热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热证+各种出血症。(四) 血寒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3、手足局部冷痛、肤色青紫、喜温 恶冷、舌淡紫、脉沉迟。三、气血同病辨证(一) 气血两虚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气虚证+血虚证。 (二) 气不摄血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气虚证+各种出血证(三) 气虚血瘀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气虚证+血瘀证。(四) 气滞血瘀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气滞证+血瘀证。(五) 气随血脱证概念 见教材。临床表现 见教材。辨证要点 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呼吸微弱,四肢厥冷,神志模糊,脉微欲绝。四、阴病辨证阴病概念主要指机体阴的物质亏耗的病变。 常见证候有:阴虚证、亡阴证。1、基本概念

4、体内阴液之类亏损,以致潜藏,滋润 ,充养等作用减退所致的证候类别属里虚偏热证(一)阴虚证(一)阴虚证2、一般表现 充养不足形体消瘦,舌体瘦薄,脉象细数 滋润不及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苔少津 潜制不及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盗汗,失眠 病史特点久病渐伤,热病后遗,过服温辛燥烈之品 3. 辨证要点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脉细数。(二)亡阴证1、基本概念体内阴液急骤大伤以致正气欲脱的 危重证候里虚偏热证 2、一般表现 汗液热汗如油漆(珠),质粘味咸 神气表情烦躁,呼吸短促 肌体身灼肢温,皮肤皱瘪 舌脉舌红而干,脉细疾促 其他小便极少,渴喜冷饮 病史阴虚久重或暴伤温热至极

5、3. 辨证要点热盛伤阴或汗血大失后,出现汗出而热、手足 温、烦躁、口舌干燥、唇于焦裂、舌绛干焦、脉 细疾无力。(二)亡阴证五、阳病辨证阳病概念主要指机体阳的物质亏耗的病变。 常见证候有:阳虚证、亡阳证。1、基本概念体内阳气之类亏损,以致温煦、推动 、气化、固摄等作用减退所致的证候类别属里虚 偏寒证(一)阳虚证(一)阳虚证2、一般表现 温煦不及形体畏寒,四肢不温,面色晃白,舌淡 胖嫩 推动不足神疲,气短,脉沉迟无力 气化不及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固摄无力自汗, 滑精,滑胎,二便失禁 病史特点久病渐伤,寒湿重证后遗,误服苦寒清凉 之品 3. 辨证要点面色恍白、少气懒言、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尿清 便溏、苔白滑、脉沉迟。1、基本概念指体内阳气急骤大衰,以致产生正气 欲脱,阴阳离绝的危重证候里虚偏寒证 (二)亡阳证(二)亡阳证2、一般表现 汗液冷汗淋漓、质稀味淡 神气表情淡漠、呼吸细微 肌体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舌脉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其他面色苍白、渴喜热饮 病史阳虚久而重或暴伤阴寒至极 3. 辨证要点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 绝。 亡阴证与亡阳证鉴别要点见教材P227表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