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55691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四川省201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物部分生物部分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2 分) 第 I 卷共 7 题,每题 6 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 内环境中葡萄糖:细胞膜细胞溶胶线粒体 B. DNA:细胞核核孔细胞质 C 胰岛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上载体内环境 D. RNA 聚合酶:核糖体核孔细胞核 2. 在下列涉及到的课本经典实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不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组对照组A证明植物绿色叶片在光下 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实 验)叶片遮光组叶片曝光组B证明镁是必需的矿质元素完全培养液处理组除去镁的完全培养液处 理组C证明胚芽鞘

2、尖端可以产生 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的 生长(温特实验)接触胚芽鞘尖端的对象组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 对象组D证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因子 的存在(格里菲斯实验)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 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 入小鼠体内的对象组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注入小鼠体内的对象 组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4. 生物学家把100个细胞中的每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

3、一部分含细胞核,另一部分不含细 胞核再将这两部分细胞在相同且 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其实 验结果如图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培养第 1 天,有核细胞死亡数比无核细胞多,其原因主要与细胞核的功能有关 B从培养第 2 天到第 3 天,无核细胞死亡很多,其原因主要与实验中细胞膜损伤有关 C从培养第 1 天到第 10 天,有核细胞每天都有死亡,其原因主要与细胞凋亡有关 D从培养第 4 天到第 10 天,有核细胞每天只有少量死亡,其原因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5. 黑腹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正常眼(E)对无眼(e)为显性。基因型为 Ee 的父 本与基因型为 ee 的母本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基因

4、型为 EEe 的个体。在不考虑交 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细胞是 A初级精母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26.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内产生的 CO2,从生成场所到达至少穿过 10 层磷脂分子 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 A 端比 B 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 但葡萄糖浓度低 C通透性大于,从回收的大分子蛋白到达至少穿过 4 层生物膜 D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所以抗体的 运输不会是由到达,有些情况下可以由到达 7下列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

5、板 B取 104、105、106倍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 0.1ml 涂布不同平板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 2448 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 300 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48 分)8.(12 分)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molm2s1)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 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和_。 (2)如果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 件和 21%的 O2环境,一段时间后,_幼苗先死亡。理由是 _。

6、(3)由图可知,大麦植株处于不同 CO2浓度下,其光合作用速率均以含 O2量为_时 最高;随着含 O2量增加,光合速率会_。 (4)某人拟利用下列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较低和较高氧气浓度对玉米光合速率的 影响。请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玉米幼苗 3 株,适宜浓度的完全培养液(含植物生长的全部必需无机盐离子), 适宜浓度的 NaHCO3溶液(维持 CO2含量在大气水平),培养装置,照明灯,O2发生器等。 实验步骤: 组装培养装置并编号为甲、乙、丙。培养装置除规格满足实验需要并方便添加物质和取 样分析外,还应_。 向甲、乙、丙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和 NaHCO3溶液,振

7、荡摇匀,各放入 1 株玉米幼苗。 向装置甲、乙中分别充入相同体积的 4% O2和 50% O2,丙组_作为对照。3在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实验过程中保持培养液的有氧环境。 观察记录实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结果与结论(略)。 讨论:为尽量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应注意: a_; b_。 9. (12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1)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_(正、负或零)电位。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 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方向是单向的,

8、总是由胞体传向_。 (3)若在甲图电极 a 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 a 与 b 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最先的方向是 _。 (4)德国科学家 Mellor 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乙 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_部分。 刺激 1 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 3103s,刺激 2 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 时间为 2103s,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 13 cm 和 10 cm。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是_m/s。 10. (12 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

9、 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4(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 来自雷鸟, 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1218为 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 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kJ。 (3)图乙中 C 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同化总量/106 J储存能量/106 J呼吸消耗/106 JA900200700B1001585C15213D186012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为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 量传递效率为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_。 11. (12 分)菜豆种皮颜色由两对非等位基因 A(a)和 B(b)调控。A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显性基因出现 色素,AA 和 Aa 的效应相同),B 基因为修饰基因,淡 化颜色的深度(B显性基因修饰效应出现,BB 使色 素颜色完全消失,Bb 使色素颜色淡化)。现有亲代种 子 P1(纯种、白色)和 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下:(1)F 2 种皮颜色在同一豆荚中_(填“能” 或“不能”)发生性状分离。 (2)P 1 的基因型是_。 F 2 中种皮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 种,其

11、中纯 种个体大约占_。 (3)将 F2 中种皮为黄褐色种子播种,自交,后代出现种皮为黑色的个体比例为 。(4)从 F 2 取出一粒黑色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 F 1杂交,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要求:用遗传图解解答,并加以文字 说明)517:DBDDCCD8. (1)植物类型(或植物种类) CO2浓度 O2浓度 (2)大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玉米的光 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 CO2进行光合作用,大麦不能(其他合理答案也 可) (3)4% 明显下降(逐渐降低)(4)透明且密闭 充入相同体积的 21% O2 相同且适宜(的光照、温度等) 讨论:a. 幼苗应生长良好且长势一致 b进行平行重复实验(或每组需用多株玉米幼苗进行实验)9(1)负 (2)突触 轴突末梢 (3)ba (4)轴突(传出神经) 3010. (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9108 18% 增加11(1)不能 (2)aaBB 5 3/7 (3)5/24 (4)若子代表现为黑色:黄褐色=1:1(可只说明性状表现,不写比值),则该黑色种子的基因型 为 AAbb;若子代表现为黑色:黄褐色:白色=3:3:2(可只说明性状表现,不写比值),则该黑色 种子的基因型为 Aabb。12 月月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参考答案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