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953113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7.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形成 科学的认识途径和方法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三、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思考题:n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n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n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 义。n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n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 现实意义。n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n实践观n两次飞跃n真理观 n价值观认 识 论 所 包 含 的 内 容认 识 论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认识的辨证过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心主义的反映

2、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含义、内容、特点、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观价值观旧唯物主义直观 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 动反映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和历史的统一实践决定认识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真理及其客观性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及其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征 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一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 反映论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三)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实现主观和 客观的统一(一)马克

3、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 其它认识论的区别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 其它认识论的区别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 论的对立 2.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能动反映论和消极(机械)反映 论的对立(1)唯心主义先验论A.观点: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坚持“从思想 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 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先验论。 B.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 生的 客观

4、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 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 C.表现形式:柏拉图的“回忆说”,孔子的“生而知 之”、孟子“良知”、“良能”,近代笛卡儿的“天 赋观念说”,康德的“先天认识能力”。唯心主义先验论西方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中国古 代孔子“生而知之”、孟子“良知”、“良 能”的观点,西方近代笛卡儿的“天赋 观念说”,康德的“先天认识能力”都是 先验论的不同表现形式。1.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 A.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 的对象是物质世界;B.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把 认识神秘化了。(2)不可知论 观点: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因而世 界

5、是不能彻底认识的 代表人物:休谟(割裂了感觉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 康德(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联系)休谟康德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 可知论的根本区别: 人类认识是否能够提 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正 确映象(2)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是把认识视为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的直观被动的过程,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其根本缺陷: 不懂得辩证法; 脱离实践。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代表:古代西方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近代西方的白板说和感觉论等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旧唯

6、物主义的消极、直观反映论2、能动认识论是摹写性与 创造性的统一 n如何理解认识的能动方面 n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n(摹写不是直观的描摹,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n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 n(反映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唯心主义:看不到反映的模写性,就会否 定认识客观性;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忽视反映的创造 性,就会吧反映等同于模写,两种错误倾向(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对认识本质规定的理解:不是“生而知之”(唯心主义的观点!) 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形而上学的观点!)具体内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

7、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基本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 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 识客体、认识中介。(1)认识主体定义: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 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 活动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 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 ,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 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 会主体,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 高形式。定义: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 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2)认识客体

8、自然客体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 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 神条件。(3)认识中介首先,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其次,认识关系:反映被反映的关系 再次,审美关系:美的鉴赏和评价关系 第四,价值关系: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 系(4)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列宁“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 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和发展动力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2)(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先进的、正确的认识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落后的错误的认识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 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问题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 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就在认 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 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 义。(三)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实现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认识运动 的基本规律、

10、的基本规律、认识的辨证过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即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 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外 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突出特点)、具体性*作用: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含义: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 全体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作用: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具体性间接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各个方 面内部的、本质的、全体

11、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区别:定义不同、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作 用不同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错误: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论( 实际中的经验主义)(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n反对割裂二者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唯理论 理论上 经验论教条主义工作中经验主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可靠的 感性材料。 (2)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 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12、表及里。第二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 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 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n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 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 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 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n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n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 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 C 项),后者是说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3、 B项)。 n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n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n(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n(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n(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 的意志和行动。n(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 列的中间环节。 人的认识要受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人的认识要受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 场、观点、方法的限制。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不断反复的原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的原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1)客观条件 qq 事物的本质及其矛盾有个暴露和展开过程;事物的本质及其矛盾有个

14、暴露和展开过程;qq 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限制。 (2)主观条件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例:科学史上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至今经历例:科学史上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至今经历 了了190190多年,还在不断深入;对社会主义建多年,还在不断深入;对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反复。设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反复。 (1 1)客观世界本身是无限运动和发展的;)客观世界本身是无限运动和发展的; (2 2)人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 (3 3)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15、和发展。 认识过程无限反复的规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主观 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 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主 体客 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二、真理与价值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在于内容(正确反映)而不 在于形式。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任何真理

16、都是客观真理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的一元性:在一定条 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n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唯 心主义真理观的表现)n(1)经验主义,主张把人的感觉或“经验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n(2)唯理论者,主张把“理性”作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n(3)教条主义,认为“圣人”、“权威” 之言是真理的标准。n(4)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是真理的标准 。n(5)“众人意见”标准。n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错误的 东西迟早要被实践推翻。“有用即真理n实用主义提出“有用即真理”和“真理 即有用”的观念,其错误在于:n第一,把真理的作用(有用性)和真理 的本性或根据(主观符合客观即客观性 )混为一谈了;n第二,真理虽然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 是真理;n第三,把真理看成是因人而异的,必然 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导致真理多元论 。辨析:“仁者见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