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7886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郎溪县郎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部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题,计 60 分) 1考古学家曾在陕西、河南等处发现 “长角铜公牛” ,该物品约五英 尺长,四英尺高,形态极像在拉犁耕地。据右图判断,这幅“长角铜 公牛”最早可能是哪个时期的物品?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D 考点:古代的耕作方式。牛耕开始于春秋末年,故选 D。其他选项时间不合。 2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 “郤犨与丝矫争田” “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_”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

2、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答案】B 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关键信息:春秋 、夺夷阳五田、争田、争堠田, 解答还须注意限制词:实质。 春秋提供了时间信息,结合书中记载的内容反映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私有土地的现象,故 B 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表明争田者的身份,故 A 项错误;从 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古代中国并没有步入封建社会时期,仅是反映土地日渐私有化,并 不是地主土地兼并严重,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古代中国民族矛盾与冲突,故 D 项错 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耕、耙、耱等耕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 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

3、古代农业的特 点是 A小规模经营 B分工简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答案】C 考点:古代的耕作方式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 入一定的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故选 C。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技术, 不能看出规模大小,排除 A;材料中不能看出男女分工,排除 B;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材料未体现,排除 D。 4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还 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答案】B 考点

4、:小农经济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 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A 项,精耕细作是指中 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 C、D 两项则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5.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 例2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302554162.9%112247637.1%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

5、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 【答案】C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 A;北宋的政治中 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不在南方,排除 B;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唐后期和五 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 D;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 方的开发,故选 C。 6 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反映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答案】A 考点:工商食官制度。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 力,工商食官是指手工业者和商人靠官府供给而食,即官府垄断工商业

6、,故 A 项 正确;B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7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 ;有的 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 产于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瓷器工场 【答案】A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在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满足官府的需 要,制作精美,不进入市场,从材料可以看出这种瓷器制作精美,应该是出自官营手工业。8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 剪制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 A .出售 B自我消费 C向政府交纳赋税 D捐

7、赠礼品 【答案】B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裁剪做衣裳 是为了自己消费。故选 B。 9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 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 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D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 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

8、没有出现资本3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 B、C 两项。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 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 A 项。所以答案选 D。 10据史料记载,16、17 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 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答案】A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 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白 银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传统制瓷业、纺织业的高度繁荣,故

9、 A 项正确;BD 两项与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符,排除;我国仍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故 C 项错误。 1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 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答案】D 考点:古代的商业。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依据图中信息:带“贝” 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12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 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答案】D 考点:

10、商业的发展。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在唐朝时期,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王建在 汴路即事诗中描述了草市的情景。A、C 是在城市中,B 是在边疆的互市。 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 15 亩,元代降至 4 亩,明万历时 2.2 亩,清康熙时 1.5 亩。然而 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答案】B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中说到的是徽 州人均耕地面积

11、逐渐减少,但是仍然能维持或者走向强盛,当然 不是靠农业,故排除 A;所以应该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所致,故 选 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 C;南宋时经济重心 已经南移完成,所以 D 也不符合题意。 14右图所示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4它们是 A B C D 【答案】D 考点: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 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错 误,宋代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官窑;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表述错误。 15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

12、夷船到粤,贩运出 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 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B C D 【答案】A 考点:晚晴时期的经济状况。根据史实,外商贸易此时并没有瓦解中国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不在清朝。根据材料“外洋各国夷船 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 载运回国”即可说明。 1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

13、土地数量。这反映了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 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 【答案】A 考点:土地兼并。推行井田制是指实行国有土地制度,限制地主拥有土地的 数量是一种限田措施,综合起来看,海瑞是认为当时土地兼并现象太严重了,所以想出上 面的措施来限制,故选 A。 17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 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B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本题首先要通过两则材料搞清楚商人地位的变化趋势, 从两则材料对比来看,前者不

14、允许穿丝绸、坐车,并收取重税,对商人极尽压制;后者允 许有才能的商人参加科举,政策相对开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C 和题干没有关系,D 项是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 18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 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答案】C 考点: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 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 C。A 项错误,清朝时

15、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摈弃,反而逐渐的加强; BD 项材料并未体现。519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 一业” ,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答案】C 考点:“重农抑商” 政策。 “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 “不出农商”等信息 可以看出是将农业与工商业同等看待,故选 C,材料体现不出 ABD。 20 “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 ”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 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