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061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 共 66 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中国的灾难美学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类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沉重打击,如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的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的发生,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等,

2、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查灾情,安置灾后。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被翻转了。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 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

3、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这就导致每次灾难的发生,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巨大的苦难,道德性的提升与努力,每次似乎都是从零点出发。即便如此,灾难过后,我们还是常常容易被自己的道德努力所感动。 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在传统

4、社会,巨大的自然灾难,往往含蓄地告诫、警示统治者的“政治之恶”,所以才有罪己诏,普通人面对灾难,则在苦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不可知的大自然的敬畏,因敬畏而生谦卑与自省意识。2而在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负与浅薄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的自主性与可

5、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技能力。 (有改动)1下列关于“灾难美学”的理解,

6、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B灾难发生后,灾民成为了这场悲剧的配角,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就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C灾难面前,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进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遗忘灾难的做法,其实是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使我们对具体的个人的苦难,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描述了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的相关表现,与第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灾难美学的本质。B第段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应感同身受,理解苦难;第段语

7、意一转,叙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持久的、媚俗的表现。C第段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们因敬畏自然而有谦卑和自省的意识;第段表达了“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D第段点出意志主义是政治美学和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意志主义强调应与自然为友,注重自我反思。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A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不应遗忘灾难,而应该正确地面对灾难,对待灾民。B“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缺乏的道德激情。C一次次的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与省思,却反而一次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D人性包含着向上提升与向下陷溺的可能,因而,无论是

8、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 【答案】1A2B3B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3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独 乐 园 记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

9、。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

10、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4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

11、:“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注】鹪鹩(jio lio):一种鸟。“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迂叟:作者自称。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纴(rn):纺织。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 家:定居,安家B杂莳草药 莳:种植,移植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 野:郊野,郊外D而林薄茂密 薄:草木茂盛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相如

12、因持璧却立B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 蜩与学鸠笑之 C夫又何求于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皆以蔓药覆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以及对“独乐”的阐释。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

13、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5 分)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5 分)【答案】4C55A6D7(1)所担忧的是学未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依靠(期待)呢?(5 分:“病”1 分,“何”1 分,介宾后置 1 分,语意通畅 2 分。)(2)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5 分:“所乐”1 分,“吾子”1 分,“其”1 分,语意通畅 2 分。)【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

14、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野,粗俗、粗野。D“薄”为”“草木茂盛”意,“林薄”为“交错丛生的草木”,楚辞:“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王逸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5试题分析: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A 于是,就,副词。B 意义相同;前者为介词,后者为连词。C 前者为介词

15、,对;后者为助词,引出动作对象,无实义。D 词性相同;前者:用;后者:凭借,根据。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6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 项,文中并未表达作者不再出仕的意思。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病”译为“担忧”、“何”译为“什么”、“ 何求于人”是介词短语后置。(2)句中关键词“所乐”译为“有所快乐” 、“吾子”译为“您”, “其”译为“难道”。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6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更快乐。这是王公贵族的乐趣,不是贫贱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颜回“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瓢水”,“不改变他的乐趣”。这是圣人贤人的乐趣,不是愚笨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像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