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940322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绵阳南山中学绵阳南山中学 20152015 年秋季高年秋季高 20172017 届届 1010 月月考月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 ,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

2、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

3、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

4、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2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

5、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 “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 “扁舟”意象,从始至终蕴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 “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6、B范蠡、李白和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C “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而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 “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

7、彩。3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25 分)(一)文言文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

8、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

9、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观察使:官名。万年:柳宗元的故乡万年县。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逮其父时 逮:赶上B率常屈其座人

10、屈:使折服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因:顺着,依据D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不到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B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C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D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

11、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B柳宗元出仕被贬后,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诗文。C柳宗元重情重义,他因为不忍心看到有老母在堂的刘禹锡被派遣到偏僻的播州为官,便打算上疏表示甘愿同他替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D韩愈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 (3 分)(2)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

12、(6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 89 题。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5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请结合诗句简析(4 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 ,_” 。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13、)(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 分)发发 呆呆 李 琦诗人邹静之是我的朋友。我们通电话,他告诉我,最近常坐在马路边上发呆,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电话的那头,静之看不见我的微笑,却能懂得我的心领神会。我想象着,在北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个额头宽阔的诗人坐在马路牙子上,正痴望着人群。没有人知道他是谁。那些过往的男女老少,未必有几个读过他的诗,却肯定有许多人看过他写的戏。他们作为观众,曾经或正在被他笔下的人物,弄得牵肠挂肚。他们却不知道,这个优秀的诗人、著名的剧作家、北京城里最会写故事的人,这个眉头一皱,就

14、让康熙皇帝在自己笔下东游西走的人,其实是多么寂寞。大才子,甚至中国第一编剧这样的美誉。对诗人邹静之来说,就如从身边吹过的轻风。此时,他怅然地坐在北京某一条马路边上,看滚滚红尘之中的人此来彼往。在一场好像正在进行直播的人间情景长剧中,发呆的诗人,此时正扮演着他自己。发呆是一种特别有趣的事。除去弱智和痴呆者那种让人难过的呆头呆脑外,智者的发呆,犹如一棵大树倏然收住风中摇曳的声响,进入了对天地聆听的状态。这是茶叶沉入杯6底的安宁。是在苍茫气韵的笼罩下,灵魂的飘然出巡,是风卷云舒前那一阵心神的聚拢和停顿。如果你留意,小孩子有时会呈现一种极为可爱的发呆状态。那呆萌的神情和自然流露的无邪与纯真,那像是没有

15、来由却极为由衷、如花朵尽情绽放般的笑容,往往会让成人坚硬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柔软和疼惜。天使这样招人怜爱,因为生性无邪,举止自然,丝毫没有那种故意的装扮。穷人也常发呆。在黑龙江开往最北方向的一列火车上,坐在我对面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忽然发现已经坐过了站。立刻,他惶惶然一头汗水。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半张着嘴,呆呆地坐着,就像是被谁戳在座位上的一尊泥塑。草根阶层的平民百姓有太多的忧愁和焦虑,生活中有太多的塌陷和意外,他们是不知不觉就要发呆啊。记得我的一个来自乡下的同学说,从小到大,她对父亲最深的记忆,就是那双被穷困折磨得近于呆滞的目光。当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本是噩耗,她的第一个感觉竟是松了一口气那个几乎不会笑的父亲,一生都在为还债焦虑。外人眼里呆头呆脑的父亲,是愁懵了。现在,他长眠了,再也不用为这个穷家发愁了。同学噙着泪水告诉我的这几句话,曾强烈地震撼了我。诗人们自然是更容易发呆的。1999 年,我们一群女诗人去台湾访问。我就发现,我的好朋友傅天琳经常神情恍然。她坐在那里静默的样子就像一个很小的女孩儿。在阿里山上,她呆呆地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