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乐之美》有感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50779200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古乐之美》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古乐之美》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古乐之美》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古乐之美》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古乐之美》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古乐之美》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古乐之美》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读古乐之美有感最近所读古乐之美是一本好 书,值得向爱好传统艺术的读者推荐。 作者苏泓月女士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 记得最早读到她的作品,是她年少时的 诗作,后来陆续读到她的长篇历史小说 盗国 李叔同等,其横溢的才华 使人印象深刻。新作古乐之美 ,以 她写历史小说的生花妙笔,描写在历史 天空中闪耀的种种乐器、种种打动人心 的古乐名曲,还有说不尽哀婉情愁的迷 离故事对传统音乐与文化感兴趣的 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和美的享受。中国论文网 /7/view-12932018.htm与她此前完成的虚构类作品不同,-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

2、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古乐之美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所面对的是传统艺术研究的高难领 域音乐。我国音乐传统悠久灿烂, 也广博复杂,文献浩如烟海,乐器品类 繁多,音律晦涩艰深,而且音乐一道, 与政通矣,其思想博大精深,映现着社 会历史的全幅脉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 象,不仅需要勇气,需要定力,更需要 知识和智慧。作者并非专门的音乐研究 学者,但她完成的此作,对专业人员很 有参考价值,对非专业人员更是打开一 个通向传统音乐美感世界的门户。这是 多年来出版界不多见的以优美的语言讲 音乐中悠长的意味和精神的著作,在中 国当代,为普通读者讲述中国传统音乐 内在韵味的作品可谓寥若晨星,此更见 古乐之美的

3、难能可贵。 可以想象作者涉入此一领域所付 出的辛劳和智慧。从卷中反映的情况看, 她读了大量基本文献,涉及数量众多的 名物制度,真是“浮天渊以安流,濯下 泉而潜浸”,从中理出脉络,确定关键,-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烛照出自己的心之处,转出一条传 统音乐之美的统绪,将数千年之前的乐 器形制呈现于今人之目,将乐器背后潜 藏的智慧和美感丝丝抽出。读此书,似 乎那些曾经感动过前人的优美旋律又回 响在耳畔。篇章清通简括,文字优雅纯 净,叙述方式徐徐道来,犹如说一个古 老的故事。再配上优美的插图,古韵盎 然,读之使人身心洒然。 这本书理路清晰,结构独特。它 从乐器写起,依

4、照古代音乐的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为八 个单元,叙述各类乐器产生的时代、因 缘,重要乐器的基本特点,各个时期的 代表作品,乐器和音乐作品后面所系联 的事和人,由音乐中所体现的人的精神 气脉和人性关怀,各类音乐的独特美感, 等等。一页页打开历史画面,开始时或 是一拳石、一丸土,后来一件件乐器伴 着文明发展而产生,直到演奏出的巨大 历史回声。如卷一“金音汤汤”:遥远青 铜时代中青铜钟类乐器登场,伴着早期-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歌舞祭祀的神秘场面;既而是礼乐的发 展,为我们呈现西周时“钟鼓将将,淮 水汤汤”的雍穆礼乐氛围;又注目青铜 敲击乐器,抹

5、下浓重的“骁战随金鼓”的 春秋战国风云作者如数家珍地写着 这些“金”类的乐器,不厌其烦地一一描 写其形制,有声有色地写由种种乐器展 开的音乐活动,隐括了一条中国人心灵 史、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再现不同时代、 不同场面中人的精神气质。 这本书涉及数百种不同的乐器, 从远古到近代,从宫廷到民间,从源出 中土到中外交汇而产生等,条分缕析, 如同一本传统乐器的小型百科全书。但 这绝不意味它是一本专门谈乐器的著作, 古乐之美,不代表是“古代乐器之美”。 乐器的描述只是一个引子,它的落脚点 在古代音乐之美、古代音乐所体现的人 性之美。 音声无形,文字质实,以文字描 写音乐本身就很难,而要表现更为玄虚 的音乐

6、之美则更见其难。这对本书是一-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个考验。我觉得本书的探索是成功的。 如本书写“土”类乐器埙,这个与中国农 业文明相伴相生的乐器,带着我们民族 的独特习性。埙的声音,被作者称为 “大地之声”,从宽厚温暖的泥土中来, 天生就有浑成质朴之性,自然而然,合 于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思。如同周易 所说的“坤之道”。作者特别注意其中的 幽咽哀怨的意韵。 “泥土之音,呜咽哀鸣, 宛若秋草,教人感叹枉无所依。 ”(第 111 页)楚人善埙,作者由埙说四面楚 歌的悲戚。埙经由人的丹田气纳入团状 泥囊,由泥土的音孔传出,在沉沉的夜 晚向四方传布,浑厚低沉,它与同

7、样为 忧伤之器的箫不同,箫是文人之物,重 在清幽,埙重在低徊。这样的描写,直 袭人心。通过音乐,将人笼括到历史之 中,感受到乐器是我们这个民族气质的 重要书写方式,那种内在美感勾魂摄魄。不在概念的推演,重在名物的铺 陈和音乐境界的摹写,尤其重视音乐中-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注入的人的生命气息,正是古乐之美 的美妙之处。合古今为一体,熔雅俗于 一炉,既重庙堂之声,又有山林之响, 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并广为 征引传统诗歌、绘画中与音乐相关的内 容来对释,颇有论证的深度和广度。本 书对音乐背后美感精神的发掘,赋予天 籁、和谐、气韵等抽象概念以鲜活的内 涵,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独 特的音乐美学传统,对传统音乐美学研 究向更广阔的领域推展是大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