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762710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地质学——第2章_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 (2)(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防治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生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等,负负得正原则渐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综合治理措施深层次看: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必须与灾害成因研究、灾害破坏、损失的工程分析相结

2、合v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 1.按评估时间分类v地质灾害“灾前评估”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 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是制定国土规划、社 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v地质灾害“灾期跟踪评估”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是制定救灾决 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v地质灾害“灾后总结评估”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是决定救 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 依据v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 2.按评估范围和面积分类v点评估:对一个灾害体或相对独立的灾害群v面评估:对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区域v区域评估:跨流域、地区的大面积地灾评估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

3、类及其特征表(张梁等,1998)v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1)定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过程2)评估的内容v(1)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频度及危害范围等。v(2)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体的损毁价值。v(3)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分析,其基本任务是核查人口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v(4)防治工程评价:是用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

4、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分析。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

5、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为活动条件等v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点评估:对潜在灾害体或已经出现的灾害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未来的灾害发生几率、可能的规模和危害范围、活动强度及破坏程度等。面评估:对一个地区某类或几类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研究区未来灾害的类型、活动频率强度规模及其破坏能力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区域评估:对大范围内多种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危险性区划确定区域性地质灾害的活动水平和危害程度。1)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v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v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方法

6、:经验法 动力分析法条件分析法 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 v1、对于活动频繁且有较长时间观测记录或充分研究资料的地质灾害可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灾害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经验确定不同规模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经验法)v2、动力分析与条件分析方法是通过潜在灾害体的力学机制和形成条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确定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 (动力分析法和条件分析法)v3、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在历史上的活动次数进行统计,总结出不同规模灾害活动随时间的分布频数曲线,根据曲线类型确定灾害活动规模与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2)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地灾发展速率是地

7、裂缝、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评价对象是已经发生灾害的地区,评价内容土要是地质灾害的未来活动强度和成灾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约束外推法和模拟模型法:vA.约束外推法:通过分析系统内大量随机现象的变化规律, 确定系统发展的约束条件,并依此推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的方法。具体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单纯外推法、趋势外 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活动、时间序列法等。vB.模型模拟法:根据“同态性原理”确定评估对象的同态预测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未来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评 价目标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未来情况的目标值。3)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确定v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类型、活动

8、规模和活动方式。如地震灾害可波及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而崩塌的危害范围一般为几百几于千平方米。v危害范围可根据致灾的动力因素来分析确定.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它们的成灾范围一般包括灾害体发育区、灾害体活动区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危害区三部分组成。v案例:2000年4月9日,西藏波密易贡山体大滑坡危害范围的确定2000年4月9日,西藏波密易贡山体大滑坡危害范围的确定后,中国水科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利用我国“资源”号卫星在上述地区的l月26日、4月13日和5月9日的遥感数字图像,结合国家测绘局制作的1:250 000电子地图,在滑坡的发生范围内生成了三维立体图像,了解到了滑坡体和受淹地区的全貌,成功地对

9、滑坡灾害做出了定性评估。为了预测滑坡体一旦溃决对下游造成的灾害,做好减灾救灾的防范措施,水科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的基础上,计算出滑坡体下游至通麦桥的河道坡度,获得了直观全面而准确的资料,为有关部门迅速地做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4)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v目的:把地质条件复杂、危险性程度参差不齐的大面积评价区,划分成若干个地质灾害活动条件和危险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区域评价的基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相对差异。v基本步骤:A.将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单元,分析各个单元地灾活动的基本要素、成因机制;B

10、. 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定量化计算,确定不同单元的危险性指数;C.根据危险性指数的分布特点和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区。v危险性指数的计算方法: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信息熵评判法等。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社会经济易损性构成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受灾体自身条件:类型、数量、分布情况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厂矿企业

11、分布、交通通讯设施等v2、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1)对象:受灾体2)目的:分析现有经济枝术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确定不同社会经济要素的易损性参数3)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1.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灾害敏感度分析和承灾能力分析v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通常情况下,人口和财产密度越高,对灾害的反应越

12、灵敏,受灾害危险的程度越高 v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地质灾害破坏损失构成广义: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由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构成。从定量化的角度看: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对人类不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而且比较容易定量化评价;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间接损失,目前还难以进行定量化评价。因此地质灾害破坏损失主要是指经济损失,即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地

13、质灾害受灾体的价值损失。 v2、评价内容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定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程度的过程,利用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绝对损失额和相对损失额来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程度。1)主要内容: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2)损失核算方法v成本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如:房屋、道路、桥梁、生命线工程、水利工程、构筑物、设备。v收益损失核算:以受灾体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v成本收益价

14、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 v3、评价方法1.历史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指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统计。v对于成灾范围较小、受灾体数量较少的灾害事件,可以对所有受灾体进行实际调查,评估其灾前价值;然后,根据实际破坏情况,逐一确定损毁程度和价值损失率;v如果成灾范围较大、受灾体数量较多。可采用分类调查统计或抽样调查统计方法核算灾害事件的经济损失。v3、评价方法2.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评价 在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核算可能的灾害损失平均值,即期望损失评价。 据灾害的不同期望损失评价

15、方法不一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作地质灾害的期望损失评价 可根据风险评价理论采用概率预测方法进行;2)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可采用趋势预测方 法进行计算;3)膨胀土胀缩灾害可根据防治措施采用影子工程法计算其期 望损失。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内容评价的目的:实现灾害防治的最优化基本内容: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评价的

16、途径: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v2、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防灾效益取决于防治条件下减少的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与防灾工程的投入费用,其表达式为:E = O/I 其中,E:防灾效益,O: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防灾工程投入费用。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v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v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主 要 内 容v1、经济损失分析1)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v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事件摧毁或损坏的现有设施的价值;v间接经济损失:救灾资金的投入、各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所不同(见下表)。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构成表2)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1992年国家计委下达“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